风筝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据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墨翟所制,楚汉之争,韩信用来四面楚歌,到了唐宋两代风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用于娱乐的同时,也锻炼身体,风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逐步发展到今天,那么在今天,它的表现形式又是怎样呢?2020年7月18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走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学家”蔑式风筝传承人陈士荣家中揭晓当今传统风筝的创新与改革。
图为陈士荣老先生展示风筝面上的国粹—京剧《杨家将》穆桂英。 邹强 摄
风筝史上的重要改革:从固定骨架风筝变成可拆卸式风筝,使风筝易保留并储存
从传统固定骨架风筝改革成可拆卸风筝。原有的传统风筝制作完成后,挂在墙上或放在大收纳箱里,对其风筝的保留与收藏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风筝材质轻薄,若放置不当,一架风筝就很有可能受到损坏。陈老师跟我们讲到在一次参加国际比赛的途中,因风筝体型较大,乘务人员不允许登机一是对公共空间的占用,二是对乘客的干扰,三是对风筝可能在途中会受到损害。就这样陈士荣老先生,对其骨架进行改革,骨架切断,再连接一个卡扣,这个卡扣可以使其折叠,也可使其保留原有的形状,不管多大的风筝,陈士荣老先生都可以做成拆卸式风筝,从发明那以后,全国各地都开始运用拆卸式风筝,这也是风筝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推动了风筝的改革。
改变风筝的操作模式,增加了人们放风筝的体验,也增强了亲人互动之间的感情
从传统的单人式操作风筝改革成多人式操作风筝。传统的风筝都是一人操作的,但老师在一次代表湖北的比赛中使用了一个大型的龙型风筝,为了使其表现出漫天飞舞的神态,他提出用三根牵引线进行运作,中间部分的不动,龙头和龙尾进行摆动,这样一条生机勃勃的龙就出现在评委面前,也荣获了当年的第一名。后来,他在家慢慢尝试了很多双人式,三人式,多人式的风筝创作,改变了放风筝的模式,增加了人们放风筝的体验。
利用当今时代的产品使制作出来的风筝更简易,制作精艺更精湛,封面形象更生动
陈老师为了其风筝的保留时间更长,在制作材料上有了很多改变。首先就是颜料上采用丙烯颜料,从前画图用的国画颜料易褪色,且对人体有害,颜料不易保存,这个丙烯颜料刚好解决了这几个问题,遇水不褪色,颜色种类多样,颜料不会干,易保存,同时还会用马克笔对菱形风筝上的国粹京剧里面的人物进行绘色,带有一点卡通的意味,颜色更鲜明,人物的性格,形象也表现的淋离尽致。
另一个改变是风筝骨架,利用凉席,竹床,高温消毒,放置一段时间,使里面的糖分,水分蒸发,后进行加工,有了一定的柔韧性后,进行检测是否合适做骨架,在骨架卡扣上,因为每一个风筝大小规格不一样,它的卡扣也会不一样,陈老师日常用的就是易拉罐上面裁剪下来的铝丝,因为铝丝不易腐蚀易保存很长时间,且可塑造性强,可做很多内型的卡扣,也可以用塑料管,废弃的铜管。正是这么多的细节上的创新,使陈士荣的风筝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越来越多好的风筝作品。
图为陈士荣老先生的作品展示。 邹强 摄
在画风上融入国粹精髓,发扬传统文化
风筝上的背景图画从传统的鸟兽虫鱼,增加了国粹里的京剧脸谱,古代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加入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采用了现代的工笔画技艺,让画出的人物更加形象立体,京剧脸谱上的线条也更加清晰,直观,风景上的颜色更久鲜明,同时也达到宣传我国传统国粹文化,古典文化的作用,陈老师为了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费尽苦心。
本次的采访也就接近尾声了,陈老让启为创新团队看到了一个热爱风筝,对风筝手艺传承的热衷。追风筝的人里面有句话:“只要你能为它而付出真心,它就一定在你所追随的方向!”而对做风筝的人,陈老来说,为了风筝更好的保存,为了将做风筝的手艺更好的延续下去,他也表示,希望现在的年轻能将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自己时代的东西创新发展让他们走出国门,更好地传承下去。
图为启为创新队员与陈士荣老师的合影留恋。樊汉奇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29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