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来自十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队员,来到了湖北省武汉市的泥人胡工作室,为探索泥人非遗文化顺应时代的改革与发展,开展“走进泥塑,揭开密秘”的弘扬中国传统泥塑文化的活动,揭开世代相传的“泥人胡”——胡作林泥塑的神秘面纱。
传承百年文化——“泥人胡”泥塑
经过团队的详细调查发现,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历经百年,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泥塑就此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与泥塑传承人胡作林交谈时,谈论到:“他早年间受父辈影响爱上泥塑艺术。20余载以来,潜心从艺、创办“泥人胡肖像雕塑工作室”,不仅致力于泥塑艺术创作,而且他将泥塑技艺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块泥巴,经过在手中捏、搓、补、雕,呈现出清晰的五官,惟妙惟肖。在泥人胡肖像雕塑工作室,陈列着泥塑、水泥、玻璃钢、石膏、青铜、汉白玉等各种材质的肖像雕塑。胡作林介绍,每年他都制作了百余个各式的塑像。
“泥人胡”泥塑制作之谜
启为创新团队受到了泥塑非遗传承人——胡作林的热情接待,他知道队员们此行是为了传统泥塑制作技艺前来,便给队员们详细讲解了泥塑的制作:“泥塑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而手捏的制作工序步骤虽简单,但缺一不可,一道扣一道,极需要眼力和耐心。第一步,便是和泥,知道怎样巧妙地运用好泥巴,首先最重要的是需要懂得泥巴的性能,湿度直接影响黏性”。于是队员们紧跟老师教授步骤,一点儿也不敢马虎,黄土用水泡透,捶打,用湿抹布盖上就像醒面一样放一晚,第二天再和。队员们纷纷表示想体验一下简单的泥塑手艺,“因为这次时间仓促,我就和你们一起完成一件泥塑吧,这个也便于相互交流。”听到队员们的渴望,他微眯着眼睛笑着回到,队员按照胡作林老师讲述的制作泥塑过程,完成了“和泥”。
胡作林老师指向工作室一尊已经完成的泥塑,细细讲道,第二步,进行泥塑大致形状的构架,泥塑创作的第一步时扎骨架,用铁丝,木头,钢筋等材料固定好大致结构,然后将和好的泥巴堆放其上,根据自己的创意,用手捏出大致轮廓,再用泥塑刀来处理细节。队员们听完后纷纷前往尝试,与胡作林老师合作完成,留下一份珍贵的纪念品。队员在一边参照“泥人胡”工作室制作完成的泥塑,一边认真听取讲解,修饰泥巴,固定形状。
坚守是情怀,传承是责任
在采访过程中胡老师多次强调自己是一名草根手艺人“我没什么远大追求,只图在这一生时间内能把泥人手艺做大做好,让更多的人了解泥人。”他正是想通过这种“普通”的文化传达出他作为非遗手艺人那份对非遗文化的热衷。“泥巴随处可见,是最为平凡的东西,但是我却可以赋予其灵魂。”胡老师在制作时都是在把自己对于非遗文化的心意融合进了指尖并赋予了泥塑。
胡老师顺应时代的发展正是他在自己的非遗文化的发展道路上的改革与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要在当代延续它的生命力就要和现代发展情况进行融合,它不能一直保持原有的技艺方式,也要有自己的创新方式,只要找对方法,明确方向,合适的创新只会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锦上添花。
采访结束后,胡老师取出了一袋子泥巴开始教队员们小泥塑制作,队员们从和泥开始便遇到了困难,有的队员和的干了些,有的队员和的很稀。胡老师笑道:“这便是做泥塑的第一课,和泥,泥和水的关系配比等有很多讲究。”队员们纷纷感到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同样的泥巴在胡老师手中便如鱼得水,很快的成型变成了一个小泥碗。“非遗文化的传承是需要时间与耐心的沉淀,才能继承其精髓。”最后胡老师说到。
作为峥嵘岁月的新青年,启为创新团队队员必然因宝贵的非遗文化而激动澎湃。今日中国的朝气蓬勃,与中国青年之传承,有着密切联系,队员们顽强拼搏,为祖国事业不断奋斗,承历史之重任,扬时代之新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26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