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团中央“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时代号召,同时积极推进王家坝精神文明建设。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王家坝汛情调研服务队”积极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于2020年8月10日至17日开展了为期八天的王家坝汛情调研活动,踏足基层深入了解灾后王家坝精神的新诠释。
如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但在水患频发汹涌难治的淮河流域,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常为水所难,“以水利万物”更是无从谈起。建国以来,淮河流域的发展史是部人与洪水斗智斗勇的历史。自1953年以来,王家坝闸十六次开闸蓄洪,它以“千里淮河第一闸”为名,忠诚而坚定地守护着淮河下游那片富饶的土地。舍小家,为大家。洪水里,无数普普通通的王家坝人以家国情怀为旗帜,以奉献与担当为号角,在这片脆弱的洼地里树起充满希望的铜墙铁壁。
洪水不退,我们不退—王家坝水文站
没有精准及时的数据就没有准确迅速的判断。作为淮河防汛的第一哨,王家坝水文站是整片濛洼地区跳动的心脏。阴雨里,合工大赴王家坝汛情调研服务队抵达了王家坝水文站,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迅速开展汛情调研活动。
在讲解过程中,队员了解到,截止队员到达当天水文站工作人员已连续工作近两个月。他们告诉队员:“哪里还能回家休息,洪水急的时候我们都不敢离开屏幕”。在洪灾间,水文测报是一切工作的眼睛。没有人问“为什么要值班”,更没有人回答“我不”。两个月里他们以汛情雨情为明灯,仿佛不知疲倦般连夜奋战,只为以最快速度将准确的测报传递出去。显示屏里的数字快速跳动着,队员们也被工作人员激昂的情绪所感染,仿佛也正与面前这洪水肆虐的土地同心跳共呼吸。
长缨在手,可缚苍龙。王家坝水文站是淮河水利工程的屏障,而他们正是这铜墙铁壁的关键。没有工作繁重的抱怨,没有灾情当头的悲观。从合理布置流量测次到加密水位校核频次,工作人员以最冷静的头脑面对着复杂繁多的数据,以最积极的态度投入日复一日的坚守,但队员们却从一双双疲惫的眼睛中看出了此次日夜坚守的不易,而这正是王家坝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真实写照。
群众需要,我们就去—王家坝驻台医生
王家坝开闸蓄洪后庄台变成一座座隔离的孤岛,如何在村庄封闭期间保障群众的健康安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洪水肆虐间,阜南县人民医院组织了驻台医生志愿队,身扛红旗乘冲锋舟逆流而上,用一腔热血书写医疗工作者的大爱无疆。艳阳里,合工大赴王家坝汛情调研服务队抵达王家坝郑台孜村,并成功采访了当地驻台医生李磊。
交谈之初李医生便带领队员们参观了他在当地的临时“医务室”。他介绍道:“这里没有屋子,凉亭就是我的办公室”,同时还风趣地形容其为“四面透光,八面来风”。简陋的凉亭里李医生还在忙碌,忙着给群众测血压量血糖,忙着给患者看病开药方,忙着给村庄消杀防疫病
一个庄台一个党支部,一个党支部就是一面最鲜艳的旗帜。骤雨激流间,红旗在孤岛般的庄台上高高的飘扬。旗帜下,驻台医生们放下家庭的责任与重担,没有抱怨不怕艰苦,选择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只为将健康的希望带向庄台的每一个角落。在抗洪第一线的驻台医生间,他们是人子,是人夫,也是人父。他们每个人的家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困难与不便,但他们仍坚持着自己最朴实的信念,正如李医生向队员们表达的一样“没有通知,我们不撤”。沟通中驻台医生们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每一位队员,队员们似乎与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耳边回响着的尽是新时代的使命与号召。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身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守门人,驻台医生们以无私奉献的信念和不畏艰苦的精神在庄台间日夜坚守,用一片赤诚书写着医疗工作者英雄般的赞歌。他们同时用自身精湛的医疗技术给病患带来福音,为这片脆弱的洼地树起了一座座健康保障的风雨闸,这正是王家坝精神在新时代里的又一次生动诠释。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王家坝调研,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并慰问了因王家坝开闸蓄洪而生产受灾的当地群众。在王家坝他提出要让“舍小家,保大家”的王家坝精神真正走出安徽,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王家坝闸,一座风雨坚守的丰碑。王家坝精神,一座家国情怀的丰碑。历史将永远记住这片饱受水难,却又在洪水中一次次选择接纳与奉献的土地。王家坝精神扎根在这片土地,她以许多普普通通王家坝人的奉献精神为养料,在新时代中开出最绚烂的精神之花。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国家与人民至上的家国信念。跨越五千年的文明,这个民族以奉献为最鲜明品格,亦是最丰厚的精神内涵。洪水中,王家坝托举着新的时代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17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