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多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在千方百计保护石窟本体的基础上,开拓性加强石窟数字化信息的采集保存,为让文物活起来,走出一条新路。
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响应国家号召,呼吁青年学子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的任务,特组织“探访石窟艺术,助力文物修复”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于8月6日在云冈石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实践团成员在与石窟研究院人员顺利对接后,于8月7日早,双方组织了小型座谈会,就社会实践的目的和行程安排进行商讨。云冈石窟研究院卢继文院长及文保修复研究室闫宏彬主任同研究院其他各科室主任、老师对陕西科技大学“探访石窟艺术,助力文物保护”的本硕博实践团成员表示欢迎,并提出双方要在石窟寺保护材料方面合作共同开展工作的需求。
云冈石窟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闫宏彬主任就石窟保护材料在稳定性、水害、表面裂化等问题对实践团成员进行展开介绍,提出目前石窟修复材料的研究困境。实践团成员通过闫主任详细的介绍后,对云冈石窟不同于龙门石窟的砂岩病害有了初步了解。
为更深入的了解云冈石窟病害损害现状,实践团成员分别在卢院长、闫主任和孙波老师的讲解带领下,多次实地考察参观了云冈石窟,走进云冈石窟院史馆。通过老师们的讲解和展厅内影像资料的展示,深入了解到云冈石窟历年来的保护工程和对云冈石窟保护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通过对卢继文院长的专访。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当前文博界对于人才的需求之大,文物修复保护早已不是单一学科的单打独斗,它需要综合性、多样性的学科共同协作。同时,卢院长也对云冈石窟数字化工程、石窟承载意义、云冈学等方面问题做出了解释回答,实践团成员从中受益颇丰。
近年来,云冈通过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同起高校人才和技术,来共同发展文物保护事业。“你们这些孩子很优秀,欢迎以后常来云冈。”卢院长在采访过程中笑着对实践团成员说道。实践团成员对此回应,作为青年学子,一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挥青年力量,保护好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
针对云冈石窟当前的修复材料、预防性保护工程、石质专项修复的课题等,实践团成员对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闫主任进行了专访,闫主任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到,在灌浆材料上,早期采用环氧树脂,中途有针对耐老化、收缩性等方面做改进,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它的强度过高,在修复完成后极易产生新的断裂,与石窟文物本身的匹配性也较差。
针对粘贴材料,则需要面向风化面断裂和表面小型开裂体的无机粘贴材料,这种材料是可逆的,对于未来在石窟上开展修复工作而言,不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而防风化加固材料要求对石料表面岩石有相近的稳定性,但当下并没有找到足够适合的材料,所以在这方面,石窟修复保护仍处于抢险状态。这些信息都给实践团成员带来了新的启发思考。
在采访结束后,云冈石窟研究院还组织实践团成员参观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彩塑壁画保护研究室、可移动文物修复室、数字化保护研究室等。实践团成员在参观过程中,更加深入了解到石窟文物修复过程,走进文物保护现场,坚定了“探访石窟艺术,助力文物保护”的决心。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实地前往云冈第四窟和试验田进行盐害、风化、水害等石质问题的科学采样,并前往石窟修复现场了解修复过程,以帮助之后顺利开展对云冈石窟修复材料的研究改进工作。
8月9日,实践团成员在经过前期的系列基础调研后,与云冈石窟研究院的老师协商,在“华夏课堂”平台的配合下,组织了一场面向公众的石窟病害科普直播课堂,共计1000余人参与其中。
直播过程中,云冈石窟研究院文保修复研究室的闫主任和有多年文保经验的孙波老师同网友们实地介绍云冈石窟病害以及当前石窟修复举措,并与网友们进行问答互动。
直播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开展了对云冈石窟游客的实地问卷调研,收集问卷信息的同时,实践团成员相应对参观云冈石窟的游客和云冈石窟内工作人员进行路访。借助景区内实地采访的方式,更深入了解当前大众对云冈石窟保护的建议。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石窟实地修复现场,听取到专家学者的解读分析,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将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挥青年力量,保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实践队队长刘倩如是说。
后期,实践团成员将在实验室针对采集回来的试验田样品开展科学性研究,全面深度剖析石窟病害成因并针对性的研究修复材料,形成研究-实践-研究的闭环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紧密结合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号召更多人关注保护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陕西科技大学助力石窟保护实践团全体成员必将继续在这条路上,追随先辈们的脚步,发挥我们的青年力量,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民族的根和魂,“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14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