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调查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流程,为传承非遗工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七开得胜”实践队踏上了苗族之旅,来到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砚山县平远镇,亲身感受这项非遗工艺的魅力所在。
实践队跟随非遗传承人王树萍来到工坊,亲身感受苗族服饰工艺的制作过程。第一步,苗族村民把晒干的麻拿起,用手有技巧的捏麻,把麻的木质部捏下形成了麻皮,将麻皮再进行精细的加工就形成了麻线,在了解了搓麻的方法后,实践队队员和王淑萍老人进行了搓麻的比赛,看起来简单的一个动作其中都是有着几十年积累的技巧的。
第二步便是纺线,王树萍老人坐在纺线机上,手脚并用,这项工艺看起来十分简单,实践队真正实践演示时,却状况百出,纺线机十分考验纺线人手脚的协调性,而这个协调性是苗族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王树萍老人小时候母亲在纺线时,便经常在身边玩耍,耳濡目染,长大后慢慢学着纺起来了。或许也正是因为王树萍老人对这项工艺的热爱筑成了她在这项工艺上的天赋。
第三步为蜡染,用蜡在麻布上画出图案,再将麻布进行染色,市面上看到的麻布大多为靛蓝色的,这种颜色是由草靛染制形成的,草靛要在夏末秋初靛垂花穗时收割,不能等到成熟时收割,一旦草靛成熟,靛杆发硬,便制不出想要的颜色了。收割好的草靛经过沤靛、搓靛、下靛和发靛等步骤,便可以进行染色了。将染好的布在水里煮过后,蜡染的图案便可以显现出来了。最近几年,许多工厂采用了化学染料代替草本染料,但王树萍老人解释道“一直坚持用草靛作为染料是因为化学染料染后的麻布越洗颜色越暗淡,而草本染料染完的麻布则越洗颜色越鲜艳。”
接下来便是刺绣了,在刺绣之前需要在纸上设计图案,也有些图案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其中有着深刻的寓意。不同的绣图也代表着不同的苗族种类。刺绣过程中,针法也分为很多种,有平针、打子针和珠绣。
活动的最后,实践队对王树萍老人进行了采访,采访过程中实践队了解到王树萍老人从小便接触这项手艺,在战乱时期,人民流离失所,贫困潦倒,她并没有放弃这项手艺,而是靠着她对这项手艺的热爱,坚持了下来,对她来说,苗族服饰的制作手艺已经融入了她的生命,这不仅是一项手艺,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与信仰。谈及那段贫困辛苦的岁月,王树萍老人留下了眼泪。这个眼泪不是为自己的辛苦,而是饱含了对这项手艺的热爱。国家政府申请非遗时期曾经找过王树萍老人,提出给予补贴以及各种丰厚条件,但她强调道“即使国家没有这些条件,甚至需要自己去承担费用,我也会坚持将这项非遗传承下去。”
希望这次实践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并且喜爱这项手艺,并且将它保护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11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