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七开得胜”实践队踏上了苗族之旅,来到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砚山县平远镇,亲身感受这项非遗工艺的魅力所在。为非遗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实践队跟随非遗传承人王树萍来到工坊,感受苗族服饰工艺的制作过程。第一步,苗族村民把晒干的麻拿起,用手有技巧的捏麻,把麻的木质部捏下形成了麻皮,将麻皮再进行精细的加工就形成了麻线,晒好的麻是非常粗糙的,为了保证麻的质量,王淑萍老人的手上布满老茧,每一个茧上都有着一段故事,都承载着王淑萍老人对非遗工艺的热爱。
第二步便是纺线,王树萍老人坐在纺线机上,手脚并用,这项工艺看起来十分简单,实践队真正实践演示时,却状况百出,纺线机十分考验纺线人手脚的协调性,而这个协调性是苗族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王树萍老人小时候母亲在纺线时,便经常在身边玩耍,耳濡目染,长大后慢慢学着纺起来了。或许也正是因为王树萍老人对这项工艺的热爱筑成了她在这项工艺上的天赋。纺线机延续着古老的传统是木质的,纺一块布就要在纺线机前坐大半天。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再用这么费时的方法去制作衣物了,我想这也正是非遗手艺传承困难之处了,新一代年轻人生在快节奏的时代又有谁会来体会苗族服饰制作过程的喜怒哀乐呢?
第三步为蜡染,用蜡在麻布上画出想要的图案后用草靛染色,最后在水里煮后,蜡染的花纹便显现出来了。接下来便是刺绣了,在刺绣之前需要在纸上设计图案,也有些图案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其中有着深刻的寓意。
亲身感悟了苗族服饰的制作流程后,我深深地被王树萍老人几十年来坚持传承苗族服饰手艺的精神所震撼到了。就算是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村民们贫困潦倒流离失所,她仍然不忘这门手艺,想着重建家园一定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我想这门手艺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手艺了,而是王树萍老人身体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她的血脉。苗族人们从小甚至是祖祖代代都在这里生活,苗族服饰的传统和苗族文化是从小耳濡目染的是刻在骨子里的。这里的每个人都很热爱自己的民族,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传统为骄傲,这就是民族自豪感吧。实践小队的任务不仅是了解苗族服饰的制作过程,更是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它传播。
“我很高兴你们来采访我并且关注我们这项非遗,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这项非遗完整的传承下去,保存老一辈的手艺。”奶奶在采访中这样说道。每一项非遗都是“活”着的,有生命的。他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村民对这个民族的热爱,寄托着他们的希望。每个人都希望这项非遗可以顺利传承,并且发扬光大。他们都不希望这项手艺断送在自己的手中,他们都在拼了命的热爱着这个手艺。奈何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古老的文化被大城市的快节奏抛在脑后,这正是当今社会的悲哀之处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代相传中
传递的是群体的价值。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视,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收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所以更需要人民群众的重视以及保护。希望实践小队的的这次实践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这项手艺,并且将它保护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11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