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蔡邕传》道:“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2020年暑期,苏州大学“知其良木,果有美音”——焦尾琴文化的探寻与传播社会实践团队5名成员前往“焦尾琴故里”常州市溧阳市的溧阳市古琴协会,探寻焦尾琴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重新发现古琴文化的巨大魅力。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从书卷查阅走到实际生活,从文献记载走到现代发展,深入了解焦尾琴文化的发展,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需要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受疫情影响,团队决定前期借助网络会议平台交流。团队成员们咨询了对古琴文化颇有研究的学院教授,教授推荐了《蠡测偶录集》、《中国古琴珍萃》等书目提供参考。通过去书店购买实体书、阅读电子书文档、知网论文查阅、网络新闻查询等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团队成员们完成了不同角度的资料搜集,在参考资料的搜集过程中,成员们注重资料的专业性、可靠性和时效性,严格筛选。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交流,结合溧阳本地古琴文化、方言文化和旅游产业等的发展现状,团队成员更加明确了本次焦尾琴文化探寻与传承实践活动的基本路线——“采取线上实践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响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的时代主旋律、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双需要”。
此外,线下实践团队成员们着重探访了溧阳市古琴协会,采访了溧阳市古琴协会会长徐雪莲女士,以及扬州广陵琴派第十二代传人唐乃扬先生,参观了焦尾琴斫琴工坊。从他们口中,团队成员们了解溧阳市古琴协会为推广焦尾琴文化做出的努力和古琴教学推广在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在回答一位成员对古琴文化在小众与大众之间的取舍问题时,唐乃扬先生提出了自己对推广古琴文化的态度。他觉得应该还是先走大众化的路线,让更多的人知道、去了解,最后再大浪淘沙,回归到小众群体当中,留下真正弹好、弹精的少数人。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让大众学,而是出于首先要把好的东西推荐给大家,然后再去集优的目的。成员们从采访对话中对如何在当代社会传承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和感悟。随后,根据实际情况,成员们选择亲身体验了位于溧阳市文化宫的古琴教学班,了解古琴基础教学的日常模式,并且制作完成了相关的采访整理和宣传推送。
经过团队成员前往溧阳市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溧阳市博物馆等地更深入的调查后,团队成员发现虽然溧阳市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播,对古琴,尤其是对焦尾琴文化的传播、传承非常重视,也投入巨大,为溧阳的城市建设注入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是相较于其他城市而言,存在起步较晚,史料物证相对薄弱一些问题。团队成员经过交流讨论后认为,就传播古琴文化来讲,仅仅从教学、公益、表演的角度进行传播是不够的,还可以考虑发展文化相关产品,将“活态文化”融入旅游经济,促进焦尾琴文化的进一步对外宣传。团队成员们集思广益,从贴近旅游大众的特色物件到融有相关元素的家居设计,提出了含有焦尾琴元素的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创产品构想。
团队成员们根据本次实践内容完成了系列焦尾琴宣传工作和七千余字的《焦尾琴文化探究报告》,并拟将报告提交给当地政协委员。经过实践调查,团队成员们发现在焦尾琴的背后,不仅仅是焦尾琴文化,还有蔡邕文化,当然还有本土文化。焦尾琴之于现代溧阳发展的意义,不应当只是一段史料的记载,应当还有文化记忆的复苏,文化精神的传承,是“活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溧阳正在慢慢打造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初心,以蔡邕及焦尾琴为核心,融合溧阳本土文化的综合性古琴文化艺术。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观察社会、走进社会,从大学生的角度为地方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98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