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以来,“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研究明显增多。纵览国内外相关文献,“人工智能+教育”主要有三种研究范式。
第一,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技术手段,相关研究包括智能导师系统、教育机器人、学习分析技术等。其中,智能导师系统通过模拟教学专家,开展复杂问题解决和知识表征应用,利用情绪感知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教育机器人有助于形成人机协同的新型“双师课堂”。学习分析技术通过采集学习过程数据,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学习路径。目前,学习分析正在从单一的在线学习数据分析转向多模态数据分析。有学者认为,智能教育是技术使能(enabling)的教育,这种人机协同的教学策略使得教师与机器的各自优势得以放大。
第二,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行动策略。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发展不是技术决定的,要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教育体系和服务模式的变革。“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教育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而且是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更新升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的智慧转型,在普及化的学校教育中提供适切学习机会。
第三,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哲学追问。有学者提出,“人机一体”将如何改变教育的方式和性质;如果人工智能“失去控制”,如何保证教育的价值选择和方向。也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教育”不会仅从自然的和技术的层面获得实现,要从认识发生及其与自然、历史、文化、语言、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终极探究中建构它的基础,进而发展出人工智能与文化教育交互的构成性运动。也有学者提出,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将会面临两种前景:走向终结或走向终身教育形态。终身教育形态将从实体性的“学校”转变成“行动者—网络”,教育者就是学习者,时时和网络发生深度互动。
在“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框架上,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聚焦于智能导学、自动化测评、拍照搜题、教育机器人、智能批改、个性化学习、分层排课、学情监测等八个方面。
也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包括智能导师辅助个性化教与学、教育机器人、居家学习的儿童伙伴、实时跟踪与反馈的智能测评、教育数据挖掘与智能化分析、学习分析与学习者数字肖像等六种类型。
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发布的《北京共识》,从十个方面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政策制定、教育管理、教学与教师、学习与评价、价值观与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机会、平等与包容的使用、性别平等、伦理问题、研究与监测。
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教育”作为一个新话题,尚未形成科学完善的分析框架。但从研究主题看,教学、管理、评价是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三个核心议题。
总之,“人工智能+教育”不等于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要把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整体变革的内生变量,推动“工业化教育”向“智能型教育”转变,促进教学方式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评价体系重构,构建富有选择、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教育服务体系,努力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88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