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乡村种植业发展现状调研及其发展新道路探寻
导语:
2017年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报告中他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涵盖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主要方面。本次实践围绕着农业方面进行展开,期间将对素有“鱼米之乡”、“粮棉基地”美誉的湖北省汉川市进行实践调查。希望通过实地探查和上门探访等方式对该地的种植业发展现状有基本的了解,同时也期望借助互联网技术尝试解决农户生产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对当地气候地理条件有深入了解后尝试探寻更高效的农业发展新道路,从而能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业发展新思路,丰富农业种类,调整农业结构,延长产业链,从而增加农业收入。
了解之旅
在对当地气候和地理情况做了简要了解后,八月一日,实践活动正式开启。本次了解活动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和上门探访两种方式展开。八月一日和二日早晨,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个人社会实践人杨羽西跟随当地农户下到田间调查了解当地种植业发展现状。在调查过程中,实践人杨羽西发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并做了简单记录。
一、农作物同质化高且种类单一
虽然湖北省汉川市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实际上当地仍是传统的种植业占居主导地位。在走访过程中实践人发现当地的农作物种类较为单一,对此现象实践人询问了当地农户试图探究该现象背后的原因,结果显示当地出现农作物同质化高且种类单一的现象主要是当地农户趋同和趋易的心理导致的。由于农作物收入关系到农户一年的收入,农户不敢冒险种植其他种类的作物,因此农作物种类较为单一。
二、机械化普及程度较低
在探查过程中实践人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效率:机械化程度低。由于当地乡村多是中老年群体,受到体力和精力的制约,因此每户农田面积也不大。同时机械雇佣成本高,许多农户为了节省成本仍采取传统的人工种植方式。
三、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弱
受到今年疫情和洪涝灾害影响,今年的农作物收成率大幅降低。由于实践地点位于江汉平原,地势低平,又是长江和汉江两大河流交汇处,水流量大,因此在洪涝期许多农田被浸泡淹没达一个月之久,农作物受损严重。而对于洪涝灾害,农户能采取的防治措施较少,多数时候只能听天由命。
解答之旅
经历了两天的调查和探访活动后,经济管理学院实践人杨羽西将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整理并尝试借助互联网工具对记录的问题给出解答和建议。八月四日,实践人杨羽西将查阅到的专业资料进行整理并拜访了当地农户。针对农作物种类单一问题,实践人建议农户借助互联网对农作物价格信息和当年气候做提前了解并做出科学独立的决策,从而降低农作物同质化程度。除此之外,增加农作物种类,从而降低因同质化引起的风险。针对机械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实践人提议种植能力欠缺的农户可以将农田进行承包出租,从而让有精力有能力的农户扩大种植面积,从而降低机械化使用的单位成本,实现农作物的增收。针对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弱的问题,实践人呼吁当地农户向基层组织进行反映,从而督促当地政府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力度。
探寻之旅
在对当地传统种植业现状有了深入了解后,实践人杨羽西发现传统的种植业发展十分受限,单位大幅提高收入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探寻新的农业发展方向是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在探查询访了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后,实践人发现了一条较为可行的农业发展道路,不但可以增收,还可以调整当地的农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能有效降低洪涝灾害的消极影响。在调查过程中实践人杨羽西发现,周边许多更为发达的县城均采取了水产养殖业或畜牧业与传统种植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如将虾蟹养殖与种植业相结合,家禽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这些新模式既能为当地农户大幅提高农业收入,也能丰富农业结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在此次为期7天的实践中,我对家乡的农业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果这些解决措施和发展新道路能为当地农户创收增产这次实践活动就十分值得了。”这是经济管理学院实践人杨羽西同学对此次实践活动的总结。虽然只有短短七天的时间,但收获之丰却是出乎意料的,这些成就和体验都是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同时实践人杨羽西也期望着以后有更多这样的实践机会,“这种实践机会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加深对我国国情的了解,也是对大学生专业和技能的一种锻炼,更是对大学生立己达人,兼济天下胸怀和担当的培养。”
文字记者:经济管理学院赴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暑期社会实践 杨羽西
摄影记者:经济管理学院赴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暑期社会实践 杨羽西
审核人: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 陈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86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