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西北民族大学“赴临夏回族自治州扶贫政策宣讲实践队”一行人前往东乡县城南社区开展相关调研活动。本次实践活动主要关注东乡县易地搬迁群众在搬迁之前后的生活状况、搬迁过程与成效,也为更好的调动多方力量促使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提供因应之道。
在实践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实践团队成员先通过查找资料对东乡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安置小区的相关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团队经过谈论,选定对城南社区工作人员、搬迁群众、小学和扶贫车间进行调研,并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7月22日上午,实践团队携带好宣传册、调查问卷和记录工具等物品就开启了访谈工作。
社区精准施测,解决群众难题
实践团队走进城南社区,首先来到了城南社区服务大厅见到了社区党支部书记马福辉。在与马福辉的交谈中,实践队成员了解了社区的基本情况。城南社区成立于2019年6月,位于县城的南部,作为东乡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安置了搬迁群众1710户共计9516人。根据马福辉的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易地搬迁的群众,按照“搬得进,稳得住,快融入,有就业,能致富”的思路,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各户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制作了搬迁群众户情台账,统计出每一户群众的基本信息。而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社区还为每户家庭分配了联户长,对每家每户进行精准施测,解决其生活、医疗、就业、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方面的难题,使群众真正地感受到“两不愁,三保障”。
马福辉还特意给实践队成员介绍了解决群众就业的方法:通过社区组织群众进行技能培训,从而增加群众自身技能,输送劳动力外出就业;还将周边企业工厂的招工信息传达到户,以便群众能够就近工作;对于无法外出就业的群众实施就业送上门服务,进而从多个方面解决不同情况的群众就业问题。
图为社区党支部书记马福辉为实践队成员讲解户情台账的基本信息,以便成员对社区群众有更深的了解。
群众感谢党恩,积极主动脱贫
随后,实践队成员开始了深入群众家中进行走访调研。在与群众的交谈之中,实践队成员知道了群众易地搬迁前的故事。在东乡县偏远的乡村,由于气候干旱少雨,饮水都很难满足,庄稼更是播种困难,群众只能靠天吃饭,生活极为困难。群众在家种地养羊的微薄收入仅仅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就别提子女教育和生病就医了。不少群众选择外出务工,以求提高生活水平。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拉开帷幕。现如今的安置小区,高大的楼房,水电设施齐全,学校、医院、超市等一应俱全。成千上万的东乡群众“下山入川,出山进城”,搬进了安置小区,逐渐摆脱了原有贫困生活,过上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在走访过程中,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好着呢”。
图为实践队成员深入群众家中进行政策宣讲与调研。
扶贫先扶智,教育应先行
接下来,实践队成员来到城南社区小学进行参观。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团队成员得知,为了保障易地搬迁群众子女的教育问题,社区已经跟当地的教育部门联动,群众子女能够轻松完成学籍对接转入,确保子女学业不会因易地搬迁而辍学。在此之前,实践团队成员也了解到,曾经的东乡县,群众对子女的教育并不重视,每到农忙时节,总会要求子女放弃学业回家帮忙。这就导致子女文化程度有限,即使长大也很难从事体面的工作,家庭的贫困仍然会代际传递。因而为了使群众家庭能够真正脱贫,社区和学校联动,确保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图为易地搬迁群众子女在社区小学继续接受教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后,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来到扶贫车间参观调研。谈到扶贫车间,社区工作人员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易地搬迁的群众由于自身技能缺乏,无法在搬迁后自主择业,这也就容易导致因无法就业而越发贫困,而扶贫车间则是专门为易地搬迁群众而建设的。扶贫车间通过对群众进行集体免费培训,使之掌握一定的技能。群众在培训结束后即可以留在车间工作,也可以在家制作手工艺作品,真正的做到了“授之以渔”,更好的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而大部分来这里的培训人员都是妇女,因为自身没有过多的技能,加之需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扶贫车间的工作就成了一个极为适合的选择。离家更近,便于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能增加收入,这是许多在车间内工作的群众内心的想法。
图为易地搬迁群众在车间工作。
脱贫攻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实践队成员感受到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中东乡人的决心和勇气,也真诚的希望东乡群众能够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生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85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