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长安大学地测学院赴陕西延安暑期社会实践小队为践行“两山理论”,保护青山绿水,深入了解农村基层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生态脱贫与乡村振兴。走进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与两任支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访谈。
不负青山不负人民
李维云老支书,76岁,在南沟村任主任、村支部书记21年。任职期间,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南沟村今天的变化得益于老支书思想的转变,退休后的老支书义务为村上当起了矛盾调解员,累计调解31起矛盾,做到了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
访谈一开始,老支书就详细地为调研小组成员介绍了南沟村以前的情况。分别围绕生态环保和农民生活两个方面展开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以前的南沟村路不通,电不通,居民分散居住。村内基础设施差,一穷二白的生活使得南沟村的女儿们都远嫁他乡,群众调侃说“南沟有三难,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办事难”。当谈到解决这些难题的措施时,李老书记感慨道:“咱们就是为人民服务,再难也要上。1996年,我带着村里的人用小推车拉着电线杆,一群人喊着号子在山坡上把它立了起来,我们村儿的电终于通了。”从老支书口中得知,以前的南沟山黄沙漫漫,沟壑纵横,为了改善乡亲们的生活环境,老支书带头将自家地里的杂粮改为绿树,挨家挨户的动员乡亲们植树造林。在国家九八年提出退耕还林政策前,南沟村已经在老支书的带领下种上了树。一开始种树的过程十分艰难,经常有别家农户的羊群啃食树叶,但老支书态度坚定,用一句“你不管好你的羊,我就去告你”诠释出一个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南沟村老支书李维云,他神采奕奕地给实践队员讲述南沟村生态发展和生活变迁历程
老支书的一生只有两件事,一是青山,二是人民。在与老书记的深入交流中,实践成员们了解到,2013年的那场雨,使南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代物质文明的冲击下,以往粗放式的种植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乡村发展,老支书带头在《土地流转合同》上签名,把土地流转给开发商种植经济果树。在他的带动下,穷了几辈子的南沟村人民,终于放下顾虑,决定放手一搏,发展新型生态农业,走上生态脱贫之路。
在和老支书的交谈中,他提到的最多的就是“现在的社会太好了,娃娃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能铺张浪费”。纵览老支书一生,青山,人民两不负。最后老支书勉励青年人:“要把国家保持好,一心为群众办事,一心为公,要能吃苦,吃苦在先,艰苦奋斗。”
返乡创业生态致富
南沟村有今天的发展,不仅有老一辈干部的艰苦奋斗,还靠新时代弄潮儿的大胆创业。
南沟村,延安市高桥镇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短短三年时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3000元上升到14000多元,蜕变成远近闻名的产业村,这些都要归功于现任书记张润生、张维斌李佼利等优秀青年的返乡创业。怀着对乡亲们的感恩之心,张书记接过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担子。
2014年,张润生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张书记说:“父老乡亲相信我,我就接过这个担子,让南沟村变个样,要改变过去的思路,想大的干大的。”于是在张书记的带领下,南沟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在之前生态恢复的基础上,南沟村第二阶段的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在群山的环绕下,一座现代化的休闲农业园区内,坐落着木屋酒店,花样迷宫,儿童乐园等。这种既保护生态,提升环境质量,又依靠优质生态环境来发展第三产业的模式,更加环保经济,充分展示了总书记的指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样作为返乡青年的李佼利,是李维云老支书的儿子,近几年,南沟村的变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让他毅然选择回到村上,用父亲名誉办起了老支书生态农家乐。李先生幸福地说:“用的自家的房子,零碎开销少,一天下来卖个1000多元,一天的纯利润在400元左右。”
最后,张书记说:“我对南沟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按照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打算将南沟建成国家五A级景区,让来延安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游客,还能来这里体验陕北黄土风情文化,使村子获得更大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访问现任驻村书记张润生。队员们和张书记一同观看南沟村宣传片。
南沟村变了,从泥泞小路到水泥路,从土窑洞到新平房,从靠天吃饭到定期分红,这些变化的背后,蕴含着基层党组织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蕴含着支部带头人服务群众的初心职责;蕴含着致富能人建设乡村的浓郁乡愁,是两代支书星火相传,共筑生态脱贫的坚定信念。(通讯员:王昊昊 郑苏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79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