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武汉分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位于解放大道解放公园的胡作林老师的“泥人胡”工作室,追溯学习泥塑历史传承与发展。“泥人胡”胡作林,武汉市泥塑艺术研究会会长、泥塑艺术武汉市非遗传承人,被列为“江城八怪”之一,有着“北有天津泥人张,南有武汉泥人胡”的美誉。胡作林老师泥塑艺术记录了江岸区乃至武汉的文化发展与变迁。
泥人胡制作泥人过程 启为创新团队- 樊汉奇摄
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武汉市黄陂区有中国“泥塑之乡”之称。明清时期,黄陂一带就流行民间泥塑,闻名于世的汉阳归元寺五百罗汉于清道光、光绪年间两次塑修,出自黄陂王氏父子之手。黄陂人胡作林从7、8岁玩泥巴开始,和泥巴打了50多年的交道,不论入伍当兵、转业工作,他都始终放不下的就是做泥塑。他说自己是民间草根手艺人,泥塑是雕塑中最接地气的艺术。多年后他成为了湖北泥塑界的“泥人胡”,作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和武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去年文化部对外交流,他是武汉6位代表之一到访尼日利亚。他说,国外的雕塑收藏很多,希望国内的雕塑也能如书画一般,被更多人收藏。
胡作林老师的工作室位于江岸区解放公园,在接受采访时,胡作林老师表示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设为自己的工作室,主要是由于江岸地区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工作氛围,例如:江滩见建有名人雕塑,星光大道等为自己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发展的平台,还有吉庆街、知音号这些地方,不仅给他展示、献艺的平台,而且还让更多的人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项目。此外,江岸地区保留完好的民俗文化、民国风情,容易迸发出更好的艺术灵感。
泥塑的发展与变迁
胡作林制作泥塑 。启为创新团队- 邹强 摄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泥塑的制作材料也出现了新的产品,胡作林老师在制作泥塑方面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玻璃钢,胶泥,软陶等一些材料也可以制作,但只能制作较小的,材料的选取以及制作过程都在不断的发现与创造之中。
蜡像是泥塑的前身,作为实体艺术,胡师傅表示两者有很大的相同点,泥塑与蜡像与泥塑所展现的艺术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泥塑展现的只是实体的大致轮廓。
再者,现如今科技的高速发展,3D打印技术日益发达,面对这种情形,泥塑的发展与传承是否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呢?是否机器会替代手工呢?胡师傅表示机器永远不会代替手工,手工做出来的艺术作品是有灵魂的,手工可以把泥塑的面部表情做的很夸张,赋予泥塑灵魂,而这一点,机器是不能够实现的。其实,这与诸多事物的发展是一样的,机器即使再省时省力,但人工有的方面是机器所不能够达到的。
启为创新队员与胡作林老师合影 。启为创新团队-樊汉奇摄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胡作林老师为了将泥塑技艺传承下去,他免费教授慕名而来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塑像,和更多人分享泥塑艺术,并招收了40余名学徒,有6.7位徒弟都靠手艺创业了。2020年以来,胡作林向武汉市的六所小学捐赠雷锋雕像。此外,在武汉解放公园内,他也经常现场为普通百姓创作雕像,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求像。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来杰出的贡献。
胡作林老师表示,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政策一直很注重对非遗文化的保护,现在对民间手艺人大环境与以前相比也变得友好,胡作林曾受政府资助,去尼日利亚进行学习交流,组织比赛。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作为非遗文化的传人,胡作林老师对文化传承以及文化流失问题存在极大的顾虑。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每一个非遗文化都有其自己的文化特色以及存在的价值及意义,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发展非遗文化,不要只做非遗文化的“路人”,要深入了解。利用自己的渠道及方式发展非遗,传播非遗,为非遗的发展添砖加瓦。积极倡导大家走进非遗,感悟非遗,传播非遗,发扬非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77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