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践十九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传播弘扬茶文化,助推“万里茶道”融入“一带一路”。近日,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传统文化我先行实践队(kingsunny团队)成员走进“晋商万里茶道”的起点——南平市武夷山市下梅村,探寻武夷岩茶的前世今生。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村落建于隋朝,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初入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祖师桥,它是下梅清代最具廊桥建筑艺术特色的标志性公共建筑,雄踞于梅溪与当溪交汇的水口,是村民演社戏、行帮业会敬奉祖师爷的公共舞台。当溪,作为下梅村的母亲河,穿过整个下梅村,将村落一分为二,水面宽不过8米,长不足千米,然而当年,正是这条小溪流将武夷岩茶从这里一批又一批地运向世界各地。据《崇安县志》记载:“康熙十九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今武夷山)下梅,盛时每日竹筏三百艘,转运不绝。”
图为实践队员站在祖师桥上,当溪从中间穿过。通讯员 林雪珂 摄
其实清代以前,下梅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子,那么,又是为何奇迹般地名扬天下,对晋商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
居民区在当溪的两侧整齐地排列着,紧跟着村民的步伐,实践队员来到了邹氏家祠,祠堂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乾隆二十年,山西常万达老板千里迢迢来到我们下梅,一眼就看中了下梅地理环境的优势,一口气便将附近的荒山都买了下来。”实践队员边参观边听村民讲解 “山西人天价买荒山”的故事由来。“但毕竟是外地人,想要在这里扎稳根基,他要寻求合作伙伴…… ‘景隆号’茶庄的主人邹氏,因其脚踏实地的品质和对同心同德的重视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刚好常家带来的雄厚资金也吸引了想要扩大经营规模的邹家,于是,两家一拍即合。从那以后,我们下梅的茶叶生意就做大了,做出去了。”村民充满自豪地将邹氏家祠繁荣发展的故事同实践队员娓娓道来。在祠堂的正中间,四根梁柱及其醒目,村民告诉实践队员这便是当年邹氏留给后人的家训,“诚信至上”、“以德取利”的经商之道,已经成为下梅村众多茶庄共同信奉的理念,融入了下梅村每个人的灵魂之中。仔细观察祠内装饰,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从这些残存的精美砖雕上,依然可以想象到当年邹家的富庶。
图为邹氏家祠内部,四根梁柱及其醒目。通讯员 林雪珂 摄
就是在这里,武夷岩茶分两路出发,沿着梅溪,一路北上经过水运、马帮驮运、驼队,抵达边界城市恰克图,而后被分送到俄国境内的各大城市;一路南下,通过中国南部贸易港口,发往新加坡,直至西欧。在村口附近的壁画上,便清晰描绘了武夷岩茶的“万里”奔波之旅。如今,许多下梅村的后代仍然继承着祖先制售茶叶的生意,不过,早已从小店铺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厂。当年小小的竹筏也已不复存在,茶叶通过更加便利快捷的货车、高铁甚至是飞机发往世界各处。几百年来,世事变幻,清代的万里茶路已经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武夷岩茶的品质却依然如旧。
图为村口壁画,“万里茶道”路线图。通讯员 林雪珂 摄
今年的5月21日是首个“国际茶日”,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重视和认可,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万里茶道”与“一带一路”如同一对“双生花”,在中国的历史上,为中国的国际贸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如今,“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如火如荼,“万里茶道”的复兴正逢其时。
当下,“万里茶道”正被人们重新拾起,下梅,需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万里茶道”有关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将“万里茶道”打造成为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让中国茶文化得到传承,让武夷岩茶随着“一带一路”香飘万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64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