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是青春的青,鸟是归鸟的鸟。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为响应学校“参与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要求,7月27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刘正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州城街道,亲身参与到家乡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与意义,开始了自己的新时代青年“下乡记”。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扶贫工作一直是基层乡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后的数天中,刘正亲身参与到街道的扶贫工作考察中,负责新闻素材搜集与宣传工作。他主动跟随街道宣传工作人员来到街道产业扶贫的典型—谢楼金银花种植基地。谢楼村是基层乡村产业扶贫的典型代表。村民们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抓住机遇,在积极扩大种植规模主动融入市场供应链的同时吸纳周围村的闲散劳动力,真正发挥出了产业扶贫的带动辐射效果。当地村民表示,金银花的种植可以填补他们的劳动空余时间,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金银花种植有着良好的前景,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
在实践进行的时节,正是当地的雨季,降水量大且较为集中,实践地点州城街道地势低洼且周围多坑塘河道,容易造成汛情。街道相关责任部门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开挖坑塘,疏浚河道,整修排水,力求保证街道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刘正在相关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疏浚河道坑塘不仅是防汛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关系到街道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推进,废弃的河道坑塘滋生蚊虫,妨碍环境整治工作整体进展。通过对废弃河道坑塘进行综合整治和修缮,可以降低汛情发生的风险,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街道人居环境的改善。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为期数天的考察调研和亲身工作,让刘正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部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发展必须结合本地实际特征,结合人文因素综合考量相关举措,“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展好自己的乡村,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身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学子,我们更加要牢记“勤读立耕,立己达人”的校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有朝一日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大潮中,为振兴乡村作出自己的贡献。
文字 经济管理学院 刘正
图片 经济管理学院 刘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44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