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牛头镇及其周边的棚主对现代化大棚的需求,光电学院科技成就助农,扶贫“智”在行动实践队主动到大棚中与多位棚主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当地棚主热烈的欢迎行动实践队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实践队了解到,当地的大棚多数为传统的“旧式大棚”,之所以未能升级为“现代化大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升级成本和操作门槛。一方面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旧式大棚”来说“现代化大棚”所需要的设备更多,如一些先进的传感器,一套完整的中控系统,后期的维护设备等等,如改造的话,这些设备的成本需从原先盈利的部分中扣除。实践队从棚主口中了解到,对于小型的棚主来说,这笔改造的费用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想要进行大棚升级,还需进行盈利几年,来达到升级的条件。同样,“现代化的大棚”也是棚主所期望的,科技对于大棚种植的作用可想而知是巨大的;对于另一方面来说,在顺利的对大棚进行升级后,后期的设备操作也是一个问题。实践队就这一方面从多为棚主交谈中了解到,从“旧式大棚”升级为“现代化大棚”的棚主大多数对于现代的设备操作并不了解,所以来说对于升级后的长期操作也是有一定困难的。除此之外,行动实践队还与棚主探讨了关于“现代化大棚”的需求,从棚主交谈中了解到,他们希望“现代化大棚”更加的智能,而非一些传感器的叠加使用,操作门槛更低一些,另外希望通过后续的发展,对于大棚的现代化升级的成本能够更低一些,这样的“现代化大棚”才是未来农民所需要和期望的。
实践队在与棚主交谈后,就调研后的结果进行了商讨,总结此次出行的实践成果。另外,实践队跟随棚主分别参观了“旧式大棚”和“现代化大棚”,可以看出“旧式大棚”在劳动环境和劳动方式下更为被动,时常为高温的环境,对于农民进棚开展劳动十分不便利;而“现代化大棚”在这两个方面就显得尤为主动,操作环境可以任意选择,只需通过网络进行控制,面对各种天气,各种环境下都能够通过设备的运行满足农作物的需求。临走时棚主对实践队说到:“希望通过你们努力让现代化大棚真正的走进农民的劳动中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44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