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起,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学子赴山东、河北、浙江、湖北四省进行走访,了解当地生猪养殖户的生产情况,用所学知识为其复工复产助力。
猪肉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猪肉价格的波动也影响了物价水平。自2007年以来,非洲猪瘟在全球扩散,2018年,非洲猪瘟首次在中国大范围发生,使得猪肉价格不断飙升。在国家出台一系列稳定肉价的政策后,猪肉价格逐渐回落。但无独有偶,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道路封锁、生猪销路受限、大宗原料短缺等因素对猪肉供给又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此此次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对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村养殖户进行调研,了解其生产情况,从而对疫情后期复工复产中存在的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为我国农村养殖户的规划发展提供发展新思路,以促进稳定菜篮子产品。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学校为响应国家抗疫号召,不再组织学生大规模线下聚集,因此我们也转变为线上云组队 始终围绕着这一初心,本次次社会实践有序进行了一下六个阶段:资料收集、问卷设计、预调研、正式调研、统计分析、汇总成果。
在实践初期,我们便提前在线上开展准备会议,分工组内四名同学分别前往家乡当地生猪养殖场了解真实信息,三名同学负责储备相关理论知识点。在指导老师秦臻的指导下,我们选择运用通用性预期理论——生产者预期理论——猪肉生产者预期理论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在预调研阶段,四名实地调研的同学首先与当地不同规模的多个生猪养殖场取得联系,再进行实地踩点,以打消养殖户起初的顾虑之情,并同时与进行协商讨论、改进调查问卷。
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式调研得以顺利进行。经过走访,了解到了不同养殖场的内部环境和饲养方法。我们将养殖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个体养殖农户,其规模较小,设施较为传统。另一种是大规模养殖场,各猪棚分类明确,管理更为科学有效。
这两类典型的养殖场最直观的区别在于机械化水平的不同。对于投资有限的个体养殖户,仍然通常采用水泥瓦砌的猪棚,定期清洁,人工喂食。对于规模较大的合资养殖场,则配备功能各异的猪棚,半地漏式便于分离污物,自动投喂机节省人力。
这两类养殖场另一区别在于管理方式,个体农户由于经营方向比较单一,仅供肉猪生产,因此注重肥育,不注重种猪的繁育等。养殖场一般为种猪肉猪兼养,以提高种群品质、生产和销售优良种猪为目的,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种猪销售收入,在种猪市场需求过剩时按肉猪出售。
调研结束之后,我们将收集到的问卷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为了探究疫情影响下猪肉的供给变化和猪肉生产的潜在困难因素,我们根据之前所进行的理论储备,运用适应性预期理论,从多个方面,如:猪肉消费、生产者预期、供应链、物流,探究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并且基于shapley值的猪肉供应链合作博弈分析。最终总结提炼市场猪肉供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所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生产供给。
在社会实践圆满完成之后,组长刘学玉表示,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虽然由于疫情的限制我们没有办法面对面交流,线上云组队也会增加实践的难度。但是每一名组员都能做到在每个环节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充分挖掘。面对不同的分工,大家也能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让这历时近半个月的社会实践在六名成员的密切配合下为生猪养殖业复工复产助力。
文字作者:陈红宇
图片来源:陈红宇 刘学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42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