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8月15日,为响应决战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东南大学“彩云筑梦师”暑期支教社会实践团队为重庆市江津区的农村学生举办了为期21天的线上支教活动。三周时间里,志愿者们通过一对一定制化课业辅导、大班专题拓展课程、拒绝手机打卡、21天习惯打卡等多种形式,帮助整体内向的乡村学子开拓视野,采用一对一定向帮扶形式引导帮助其勇于表达、敢于认识自我,度过一个特别而又收获满满的暑假。
29名支教团成员来自东南大学各个学院,经过两轮面试和教学培训组成了“彩云筑梦”支教团队,团队队长为东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交通学院本科生陈会。团队成员从学业辅导、性格习惯养成、家访调研等多个角度对重庆市江津区临峰小学的学生进行有一对一定向帮扶,为当地教育扶贫工作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举行线上班会课。
短期授课,助力农村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一直是教育扶贫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而临峰小学的孩子们多为不善表达、缺乏自我认识的留守儿童,为了帮助其提高成绩、开拓眼界,在21天内实践团队采用一对一定制化课业辅导与包括素养提升、科普拓展、艺术、建筑专题等在内的共计11次系列专题大班课程同步进行的“双轨制课堂”。制作“我的大学生活”系列视频,单篇播放量800余次,引导孩子们树立自我目标。
一对一线上直播课针对孩子们薄弱科目进行辅导。志愿者们课前精心备课,课后认真布置、批改作业,并及时解答孩子们在学业上的疑惑。支教团成员还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初中生活适应等方面与孩子们深入沟通,帮助孩子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此外,志愿者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一系列专题拓展课堂,内容涵盖历史、地理、建筑、诗词鉴赏、卫生保健等多个领域,帮助孩子们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
实践团队开通“SEU彩云筑梦师”Bilibili账号,及时上传基础课程辅导与专题拓展课程的课堂实录,方便孩子们交叉学习,在有限的资源里学习到不一样的知识,累计播放量3000余次。21天里,直播授课与B站互动双线并行,孩子们无论是在薄弱的学科还是感兴趣的领域都取得了进步。
图为“彩云筑梦师”支教团成员在进行英语辅导。
习惯养成,提升短期支教影响力
志愿团队发起21天系列打卡活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尽可能延长短期支教的影响力。活动前期,志愿者们了解到,上半年疫情期间,长期的网课给孩子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不少欠缺自制力的孩子染上了“手机瘾”。针对这一问题,志愿者团队组织了“健康使用手机打卡”,通过每天定时上传手机各项APP使用时间,经过跟踪分析,活动前后手机日使用时间减少30%的孩子达80%,孩子们意识到沉迷电子产品的严重后果,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此外,为了帮助孩子们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课外生活,志愿者们还与孩子们结对进行了“21天习惯养成打卡”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练字、跑步、读书、画画。通过三周的打卡,孩子们逐渐摆脱了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每天的打卡也让孩子们认识到只有坚持付出,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图为支教地学生积极参与“健康使用手机打卡”活动。
线上调研,了解当地学生家庭状况
为了对小朋友们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同时长期帮助小朋友们的发展,支教团调研小组的成员们进行了系列问卷调查和线上采访。实践活动前期,调研小组成员针对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分别设计了调查问卷,以了解当地学生及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具体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成效。
支教期间,调研小组对28名支教对象的家庭展开线上家访,撰写家访提纲,并通过电话、视频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交流,了解当地学生及其家庭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家庭经济基础等情况;小组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发展的建议,并撰写了3000余字的调研报告。细致的调研工作不仅有利于“一对一”辅导过程中的交流与教学,更有助于后期持续追踪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村小儿童展开多方位的帮助,构建长期帮扶当地农村学生的渠道和桥梁。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进行电话家访。
长期交流,良性捆绑对接
21天短期支教活动已经结束,大、小朋友之间的交流仍在继续。为弥补短期支教的持续性较差、效果不够明显的缺陷,东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促进大、小朋友长期定向交流。采用线上不定期交流形式:小朋友有问题就问,大朋友有新鲜事就分享的相处模式,引导孩子们关心时事、加强自我认识、建立精准目标。
不少小朋友还利用自己方言优势,教起了大朋友重庆话,成为了大朋友的“小老师”;利用自己在乡村的优势,教大朋友认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植物;在农忙期间和大朋友“一起”忙农活……志愿者和当地学生互帮互助,教学相长,将短期支教与长期交流互动相结合,帮助志愿者和孩子们在未来更长的时间段内共同进步、成长,建立长期的友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42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