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峪村从明朝嘉靖年间就开始做石磨,到现在已经有500年历史了。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村里还是家家有磨。”
老艺人告诉我们。磨峪村因石磨得名,也曾因石磨而兴。老一辈沂水人一旦要买磨,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磨峪村。
手工石磨叮当声逐渐被机器切割声替代,听八旬老手工艺人给我们讲述石磨的做法,亲身体验石磨的魅力,我们来到了石磨之乡——-崔家峪镇的磨峪村。石磨虽好,制磨却是苦差事。刀劈斧凿,灰尘乱飞,过去手工制磨,手艺人一不小心就染上尘肺。人工制磨成本高,年轻一辈愿意制磨的人也越来越少,磨峪村的磨,渐渐停了下来……但是传统所做出来的东西,以及传统石磨的精神是如何都不能取代的!500年石磨被第一书记转了起来!经过“第一书记”安宝川的不懈努力,他不仅完成了石磨生产的攻坚,而且又建设了石磨博物馆。“既能为石磨产业补充文化底蕴,又能传播石磨文化促进文化振兴,一举两得。”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这位56岁的“老书记”总有使不完的劲儿。“七亩地,八亩斜,里头坐个木爷爷。”这是一则流行于民间的谜语,谜底即为石磨。2020年7月21日上午9时许,我们见到了手工艺的老艺人,他向我们讲述伴他一辈子的老手艺———打石磨。老艺人告诉我们,他家祖祖辈辈都与石磨行当打交道。“少说也得有一百多个年头了吧!”他说,那时村里人以“打着石头种着田”的模式生活。说起这项老手艺,他便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工具。“工具有钻子、锤子和无齿锯。”他说,生意红火时家里备用的钻子就有上百把。“石磨的用料是花岗岩,我们一般从别的地方买。”买回石头后,根据石块的大小,确定石磨的大小。“现在流行的石磨多为小型的。”在那里,我们见到了一个已经成型的石磨。石磨直径约有50厘米,虽手工打制,做工也相当细致工整。
我们得知,打制石磨大体要经过四个步骤。“首先要把石头制成磨盘。”老艺人告诉我们,石头约有十厘米厚,如果过厚还要从中间分开。“先确定石头的中心。他们用自制的‘圆规’,在方形石头上比照一番后确定了石头的中心,画好圆后便将多余的石头砸掉。“砸的时候,你得看准了,砸多了还得重做呢。”他说,粗砸过后,还要经过细致加工,如此石磨的侧面才会精细。
其实石磨不仅是一种农用工具,而且还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成为特定的文化符号。这石磨蕴藏着一种周而复始,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象征着我们的中华民族风格。磨的不停运转常用来象征宇宙运转、世界运转、以及危险的旋涡等,而周而复始的拉磨工作正是沉重苦力的代名词,综合各民族的神话,把石磨作为宇宙机制的一个象征,认为它传递出了“岁差讯息”。总之,石磨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开启了人类灵感之门,为人类文化涂上了斑斓的一笔。这石磨的特色自然是一个“磨”字,我们在遇到巨大困难时,不是常常以“十年磨一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种“磨”的执着来迎战的吗?最后我们734致富研究实践团队与沂水县磨峪村建立烟台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社会实践基地,用我们大学生的力量,去宣传这种独特的石磨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关于石磨的故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42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