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青年一代应该传承的。”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基因精神内核的传承更好地融合,充分挖掘陕南地区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走好新时代青年的新长征路,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于8月5日展开为期一个月的暑期三下乡“传承红色基因,青年红色筑梦”红色文化讲解视频录制活动。
由于疫情的影响,本次活动中低风险地区的实践团在做好防护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实地访问与录制;中高风险地区的实践团以安全为第一原则,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进行了解,于家中录制讲解视频。
8月9日,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忘初心”实践团首先抵达了了榆林烈士陵园革命英烈纪念馆进行参观了解。实践团在与工作人员进行对接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纪念馆。在进入纪念馆时,工作人员首先向实践团成员们说明了陵园的基本情况:“陵园长眠烈士959名,在老革命家墓园里安葬着功勋卓著的张达志将军等革命老前辈。纪念馆共有八个展厅,从抗战开始到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重大事件作为时间段分割为这八大部分。”实践团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前三个展区,壁挂上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创建根据地“五次反围剿”的艰辛历程,实践团对党的建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过程展开了讨论,不禁感叹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在国民党军队包围、国际形势不利等的重重困难下,让优势最大化最终赢得抗战。在后面的五个展厅中,实践团针对陕西境内的红色革命史进行重点了解,尤其是烈士刘志丹领导人民土豪分田地闹翻身,以及榆林的“三战三捷”,重温历史使实践团更加感受到榆林、国家如今的安定是许多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图为实践团在榆林烈士陵园革命英烈纪念馆展板处进行讲解视频录制
8月13日,“青春为红色”实践团来到了城固小河口会议纪念馆遗址进行参观访问。走进古朴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小河口会议纪念馆,首先摆放在最前面的是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用过的刀枪、梭镖等物件,他们的摆放位置和88年前于此的重大会议摆放在一样的位置,完全还原了当时的真实场景,只有那一道道划痕和锈迹在提醒着实践团,它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都真实的在这里发生。实践团在和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交谈时了解到,馆内工作人员中有烈士后代,但由于没有提前联系,那位工作人员并不在馆内,但其他工作人员队实践团说到:“她常常感叹‘在战争中的日子,能吃饱饭安稳地睡一觉,就是生活上最大的满足,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愿望,就盼着什么时候胜利过上和平的日子。父辈们为此奋斗了一生啊’这样的话”。工作人员的种种描述使实践团对当年的抗战生活,红色历史有了更清晰具体的了解。瞻仰着英烈战士的塑像,实践团被革命烈士无私的精神,英烈们为国牺牲的气概所撼动,志愿者范敏有感:“在当时冷饿交集的条件下,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紧跟党的指挥,靠的是极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他们是我们红色历史中不可磨灭的部分,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参观完纪念馆后,实践团成员表示:“富有严谨的精神,积极谋划,敢于反省,多次实践。这便是广大青年学子能从中汲取到的营养。作为师范生,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子,我们要更加认真的学习红色革命历史及其精神,讲给下一代,让我们的红色基因更好的传承下去!”
国家,是人民的扎根之地。在全国抗疫攻坚时期,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为早日打完抗疫攻坚战贡献一份力量,学习党的思想,跟从党的领导。
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在本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中纷纷表示:先辈的经历和精神是马院学子学习的对象,前进的榜样。充分挖掘陕西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核,奋斗向党,磨练意志,推动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合,争做新时代和新青年的引领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40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