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加入剪纸实践团队时,只是对剪纸本身抱有兴趣。想着只是一剪两剪的事,费不了多大功夫,可谁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也对传承剪纸本身有了更深的理解。都知道要传承,要创新,而由此深思我们究竟要传承什么?是质朴的材质,是精湛的技艺,还是人文的那一点温度,心与心的碰撞,情感的共鸣?能创新什么?是华丽的噱头,是拙劣的包装,还是时代的满溢的情怀,人与机的合作,产业的变现?
在这十五天的剪纸实践中,我似乎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及一个方向。
至近至远距离
也许是因为从小我就和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长大了也通过社团和剪纸接触颇多。当得知剪纸也会面临失传的下场时,我竟也忍不住小小的惊讶了一下。无论是童年耍玩的剪纸花样,还是过年时家家户户粘贴起的剪纸图案,都不算是什么稀罕玩意,平常可见,怎么就会走到失传这一步呢?
在我浅薄的认知里,即使是真走到失传这一步,也并非无路可走。诚然,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没有足够到位的宣传,再好的产品也会珍珠蒙尘;但这也是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只有有了足够吸引眼球的记忆点,也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君不见章丘铁锅,一日成名,争相抢购,蔚然成风。君不见故宫文创,品牌与资本联名,老古董也能玩出新花样。那么剪纸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我边剪边揣摩着。
溯本不止求源
不妨先回到问题本身,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剪纸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那我们究竟要传承下去什么呢?是着重于“纸”的那一个个依托着“纸”这一媒介的生动的灵魂吗?还是侧重于“剪”的不拘泥形式的轻逸的美学?
在我看来,剪纸之妙,在于纸与剪的相宜。没有纸的剪,只是不够轻灵的镂空;失却剪的纸,却是不够恣意的留白。或许我们应该采取更加包容的态度去看待新材料纸,如磁性剪纸艺术。既然剪纸材质的框架可以脱离,那么可否理解为剪纸传承更侧重于工艺本身?
就我的剪纸实践而言,剪纸技艺的入门门槛委实不高。无论是描绘花样还是任意剪留,即使当时不曾熟练,多加练习也会游刃有余。而稍微拔高一些难度,我就彻底应付不过来了,只能通过日常练习不断打磨基础功。
当然,这也是传承中必然会面临技艺分层的问题。“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同样地,传承对剪纸工艺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能传承下来的必是那个时代的精华。
“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当初深以为然,以至于走入了思维的误区——我们能看到的问题,那些传承非遗的手艺人,那些曾经在,现在在传承实践一线的人又何尝不曾看过想过做个?我们是否能够在调查研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找到新的方向,并为之努力,让剪纸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呢?
至深至浅道理
值得庆幸的是,学姐及时把我从思维误区中拉了回来,并且在日后的剪纸的实践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承的不易。
从学姐对教导我们的何伟老师的采访以及调查问卷结果反馈中,我们不难发现机器剪纸对手工的冲击力度之大,范围之广。
就我自身而言,我对手工剪纸和机器剪纸的概念比较模糊。以致于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误以为机器剪纸的机器只是用在保存手工剪纸上。然而,事实证明,我对手工剪纸的前景看好并不盲目——
不提抢占婚庆场所和春节市场的薄利多销和清洁方面,人工剪纸难以和机器剪纸抗衡;也不提定制剪纸,如肖像剪纸,人工剪纸的灵活多变大于机器,可操作性较高,但其产量和性价比仍有待商榷。
单说剪纸可以做文创产品的可行性,也是困难与前景并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剪纸作品的创新问题,我们此次的“时代剪影”剪纸实践成果就是一次极有深度有力度的回应。其次是保存问题,以主打古风圈的文创为例,虽然市面上已经有了磁性剪纸,但其对磁性剪纸的认可度仍存疑。最后是平台问题,目前电商销售渠道较为稳定,多为淘宝,传播平台主要集中于抖音、快手、斗鱼等短视频直播平台。虽说传承千年的剪纸技艺自有其一番魅力,但无论是猎奇思维还是冷门爱好,流量平台的存在也是剪纸传承的一个新的突破点。
这次实践活动触动我最深的,还是学姐给我的教诲——光说不练假把式。哪怕我对剪纸市场前景盲目看好,哪怕我对前人的努力保持乐观看好,但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指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努力地尝试自己去探索解决。虽然这只是我们迈出的一小步,但一点一点地去做事,做实事才是能真正去解决问题。
诚然,剪纸传承的前景市场或疲软或可期,但我们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一个脚印。哪怕人文的温度被机器的冰冷打败,哪怕是在娱乐至死的时代,章丘铁锅的时代记忆只停留在肤浅的猎奇流量表面,我们始终坚信人文的光辉也永远不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非遗传承的永远不只是技艺,而是人文的温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36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