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特殊时期,为响应国家号召,对疫情严防严控。2020年8月5日,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竹沟实践团队”采取线上线下共同进行的方式来完成今日以“追忆烽火岁月,抒发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接受红色精神洗礼,提升爱国主义素养,激发奋斗热情,汲取前行力量。线下以李紫薇同学为代表,参观了解竹沟革命纪念馆,同时线上小组成员通过收集整理英雄事迹,观看学习相关红色影片等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加强对竹沟走出的英雄事迹的学习与体会。
竹沟,在河南抗战史上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正如当地一首民歌所唱:伏牛山,桐柏山,竹沟那个就在两山间,英雄的土地,革命的摇篮,抗日指挥部,屹立在中原,竹沟历史多辉煌呀,“小延安”美名天下传,天下传!
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张爱萍、王国华、陈少敏……一个个共和国的功臣来去匆匆,步履坚定,他们在竹沟运筹帷幄,打开了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敌后抗战斗争的新局面,锻造出一个“红色基地”“革命摇篮”,从竹沟先后走出1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80多名省部级干部和100多位将军。
在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小组成员认真聆听了讲解员对竹沟红色历史的讲述,近距离体会刘少奇等同志们曾生活战斗的地方,了解当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开辟以竹沟镇为中心的中原革命根据地,建立鄂豫独立游击支队,为新四军培训干部,发展抗日武装的可歌可泣史实。
这些革命战士的照片、工作曾使用过的油灯、茶具、桌椅板凳、在酒馆背后隐藏的工作室等,透过大量影像、展板和陈列的历史文物,大家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充分感受了革命先烈的政治信仰和人格力量,在思想上受到强烈震撼和洗礼。
纪念馆里有几份蜡版刻写的八开油印纸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柔和的灯光投射在纸上,字迹清晰可辨——这是一份似乎仍散发着油墨香的《小消息》报。1938年7月,河南省委决定在竹沟创办省委机关报《消息》。当时,报社的全部家当只有一部小半导体收音机,一块活动钢板和一部简易油印机。即使这样,《消息》仍坚定地出版着,传递着延安最清新的气息。《消息》报传遍大江南北,当年12月,河南省委宣传部为《消息》报出版百期庆功,改名为《小消息》。
1938年9月下旬,彭雪枫率部队即将开往豫东,决定创刊发行《拂晓报》。他题写报头,撰写热情洋溢的创刊词《我的良师》。9月30日,东方破晓,竹沟镇党政军民隆重欢送新四军游击队东征,彭雪枫宣誓:“不复失地,誓不生还。”《拂晓报》创刊号也随着东征的队伍广为流传。1939年,该报通过周恩来、范长江的帮助,一度发行到亚洲、欧洲、美洲等一些国家的首都。1946年报纸出版1000期后,为纪念在河南作战牺牲的彭雪枫同志,《拂晓报》改名为《雪枫报》。
“功在国家名留青史,革命英烈永垂不朽!”我们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接受红色教育,铭记党的恩情。铭记梦归处,不忘来时路,先烈们的无私付出,带来了现如今的繁华盛世。
线上我们观看了《竹沟回忆》这部纪录片,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短短两个小时,感慨万千,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共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即便是在最危难的关头,也绝对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建立在血和泪之上的;我们如今的辉煌,也是无数的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不离不弃,和衷共济。我想这也就是新青年们需要铭刻于心的真理吧。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我们要回首往昔峥嵘岁月,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亲身践行着烈士陵园前的题词: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
回首往昔峥嵘岁月,传承红色革命精神。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小组成员们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学习革命先辈这种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接过先辈手中的旗帜,沿着先辈奋斗的足迹,肩负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锤炼情操,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30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