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家乡非遗何去何从?大学生来支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本身具有无穷的魅力。然而一场疫情,使中国非遗的国际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之时使中国非遗再次走向国际?暑假期间,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们在自己的家乡,充分发挥外语和对外国文化更为了解的优势,开始了为家乡非遗代言的文化之旅。
走近非遗正则绣 双语弘扬家乡传统文化
袁红、钱语嫣、赵怡宁是法语专业的学生,暑期她们来到家乡丹阳石贝绣艺工作室,将镜头对准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记录下石丽君将细如发丝的绣线在指间纷飞,穿针走线的场景。她们不仅实地调研了正则绣的诞生、发展和传承,采访了非遗传承人石贝老师,更为令人惊喜的是,她们还用法语和英语录制视频、介绍正则绣(又名乱针绣),用自己语言专长为家乡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添砖加瓦。
图为南财大学生考察丹阳正则绣
轻扣非遗昆曲之门 细感水腔悠长之美
“水腔水韵话昆曲”暑期社会实践小组的成员们开展了一系列以线上研讨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在线上分享学习了昆曲的相关历史,同时还设计了调查问卷,面向苏州地区部分青年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将近98%的青少年其实对美妙绝伦的中国非遗昆曲很感兴趣,只是目前契合青少年接受特点的昆曲作品还比较少。调查中青少年对昆曲的当代传承提出了“以当代生活为主题展示昆曲”、“舞台、演员、音乐、服装等应契合当代青少年审美”、“经典作品应当进行现代传承”等良好建议,为大学生们撰写昆曲传承的建议报告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此外,成员们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对昆曲经典作品进行了观赏及观后评价交流,并且对昆曲的相关知识以及近况进行了进一步了解,为了更加真切的体验到昆曲的魅力,小组成员找来了昆曲的教学视频,一步步跟着老师进行动作学习以及音调尝试,这一过程让成员们亲身体验了一把昆曲初学者的心路历程,对昆曲的了解程度也更深入了。
图为南财大学生线上学习考察昆曲
了解非遗留青竹刻艺术 感受匠心传承与文化魅力
留青竹刻被称为“常州三宝”之一,它是竹刻中最难的一种,充分体现和展示了中国人爱竹、赞竹、用竹的优秀文化传统。法语系的大学生们在在郑洪举和黄婕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不仅了解了这一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工艺,同时还从调研中深刻感受到中国人热爱竹的“气节”的良好传统。团队成员李凝慧一行再次来到家乡白氏留青竹刻博物馆,实地感受留青竹刻作为艺苑兰花的独特艺术魅力。
图为南财大学生设计的非遗海报
探寻锡剧发展新方向 联通时代与经典
“锡剧的青春化与国际化”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开展了以线上研讨为主,线下实地探访为辅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了锡剧在大众中的熟悉度、认可度与社会态度,又通过线上采访锡剧名家和线下探访无锡锡剧院的方式,深入了解锡剧真实发展动态。
南财大学生采访无锡锡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姜雪峰
此外,为了将青春化与国际化融入传统锡剧,实践团队制作了将此概念与愿望通过海报制作与vlog拍摄直观传达出来。力求将传统非遗文化带入大众视野,年轻群体和国际舞台。
图为南财大学生设计的锡剧传承海报
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骏谈道,探寻疫情下的家乡非遗,助力家乡发展,不仅是今年作为脱贫致富攻坚年的当代大学生应尽职责,同时,也是将思政课开进现实生活的实践举措,这一形式是大学“立德树人”的务实行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17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