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周芳萍 王培琳)8月21日,湘潭大学团委社会实践部赴湘西永顺县暑期社会调研团结束了湘西“红色+”实地调研旅程。“当平坦的大道逐渐变成蜿蜒的山路,一道道蜿蜒盘旋在山腰,才感觉自己离永顺更近了一步。路上偶尔可以看见有当地的居民在路边摆摊贩卖农家产品,路上的车不多,比起蓝色的出租车,更多的是拉货的三轮车,以及背着背篓步行的人们。”这是调研团成员对永顺的第一印象。
初入神秘永顺,探寻红色基因。怀着对神秘湘西的探索欲望,调研团成员前往永顺县人民政务服务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全面了解了当地的非遗现状,“梯玛歌”“毛古斯舞”“摆手舞”……这些极富当地民俗风情的名词,一个个潜入脑海中,慢慢地刻下了烙印。随后,调研团前往湘西自治区第二民族中学去探寻红色文化传承之美,学校的杨书记和石主任热情地招待了她们并详细地介绍了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园。红园内龙思奇烈士的纪念碑耸立,碑文上印刻着他不屈的一生。还有学校民国时期的和平楼和大礼堂,瞬间将她们拉回了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仿佛又看到先辈们奋力抗敌,抛头颅、洒热血的场面。而和平楼前那颗闪耀的红星,时刻提醒着学生们勿忘国耻、砥砺前行,调研团成员们不禁感慨“在这样一个红色文化浓厚的氛围里学习,一言一行又怎能不深受红色精神感染?”
(图为龙思奇烈士的纪念碑)
守护永恒梯玛,揭开土司面纱。在老司城,调研团成员们听到了雄浑有力的艄公号子,在惊叹之余却又略感惋惜的是,当地的老船夫说:“现在会唱号子的年轻人不多了,能唱好的更是少之又少了”,这也反映了一些传统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随后,团队成员采访了梯玛神歌传承人——周光交老先生,并有幸观看了梯玛歌的表演。梯玛歌内容丰富,大到开天辟地,小到饮食烹饪。一声“梯玛啊!梯玛”,即使烈日炎炎,也无法掩盖表演者对自然、祖先的崇拜,以及土家族敢斗天地的气魄。独特宏伟的老司城自然风景,土司时期英勇的抗倭故事,遗存千年的古老遗址和文物,淳朴的土家民俗文化,都是永顺的“私人文学”。
(图为调研团成员与周光交先生在摆手堂前的合影)
回眸峥嵘岁月,追忆红色塔卧。塔卧人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挂着一面五星红旗,“红色”随处可见。调研团成员们首先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旧址,墙上“提高战术素养,巩固思想一致”的标语醒目,即便物质条件艰苦,因陋就简,但是也能感受到当时生动活泼的学校生活,传达出乐观的革命精神。随后,在村民的热心指引下,穿过青松翠柏,调研团成员们找到了静谧山丘上巍然耸立的纪念碑,踏上一层层阶梯,逐渐靠近高耸的纪念碑,才慢慢看清楚碑文,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们艰辛的革命斗争历史,感受到不畏牺牲、军民同心的红色塔卧精神。
(图为调研团成员在烈士纪念碑前的合影)
走访世外桃源,惊叹芙蓉秀美。胡绩伟曾书:“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峡落溪洲。悬崖壁峭绿油油,悠悠荡华舟。烹鲜鱼,戏灵猴,龙洞神仙游,芙蓉古镇吊脚楼,土家情谊稠”。当调研团成员真正走进“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才感受到其中的韵味,走在石板街上,一路蜿蜒前行,静静地感受芙蓉镇秀丽的美,路的尽头可见芙蓉镇瀑布,飞瀑直泻,震耳欲聋。夜幕降临,摆手堂前欢歌笑语,共赏土家歌舞。吊脚楼下灯火通明,整座镇似乎变了个样,变得透亮生动起来,不再是一个娇羞的女子,反而更像是活泼的小伙子,不变的还是那气势蓬勃的瀑布。
(图为土家歌舞表演)
从此以后,调研团成员们对神秘的湘西不再是想象,更多的是魂牵梦萦,梦中的湘西多了一抹“红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16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