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村镇草埠村是一个坐落在山窝里的小村子,几百年来人们靠山吃山,勉强解决温饱问题,直到一座座大棚屹立其中,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走上奔小康的道路。为了解草埠村脱贫致富的故事,更好的读懂不同地区乡村振兴,2020年8月4日至8月6日,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振兴实践调研队队员来到文登区宋村镇草埠村进行特色大棚方面调研,挖掘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人们与大棚相互扶持、相互振兴的种种事迹,与广大农村人民一同感悟在全面小康道路上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绿色种植,多元增收
调研队员跟随老乡来到了大棚种植区,眼前的大棚让调研队员不由得惊叹,看着来来往往运输车辆,调研队员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这里的大棚有什么特色,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人来消费?“那些大棚种的是绿色无公害蔬菜,可出名了,现代人不都讲究这个吗。”调研队员询问路边一位老乡时,老乡大笑这回答调研队员。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这勾起了调研队员的好奇心,于是,调研队员来到了大棚门口。一进门,地上放着刚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老宋的妻子张婶子正在给从外地来的顾客挑选西红柿。大棚内,豆角、西红柿、黄瓜一应俱全。老宋告诉调研队员,这些蔬菜都是无农药无污染的,如果需要,也可以自己去里面采摘。小组成员看到,有人在棚里挑选自己想要的新鲜蔬菜,也有家长在一边带孩子体验采摘,一边给孩子讲述相关知识,大棚内一片欣欣向荣。老宋媳妇的地摊前人来人往,大家购买蔬菜准备着家人晚饭,同时也有一些批发商,饭店老板,来这里大批量购货,不拘一格,这些售卖方式,都是大棚增收的渠道。
村民合心,其利断金
农村脱贫攻坚,振兴发展,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广大村民凝心聚力,人人都能搭把手、个个都肯出份力。在大棚里,调研队成员见到许许多多忙碌的工作人员一边说笑一边认真照顾着蔬菜。调研队员了解到,在这里工作的都是本村村民,他们告诉调研队成员,非常感谢老宋为他们提供了在家门口赚钱的机会,不用离开家,工资不低,还可以获得一些绿色蔬菜。调研队员与老宋说起,他说:“要说感谢应当是我感谢他们,没有大家伙,我一开始就坚持不下来,现在有名气了,当然要大家一起赚钱。”老宋与村民们的相互感谢,齐心协力,是这个村子发展起来不可缺少的条件。一开始时大家或许并不知道这个大棚会有什么前景,但还是去老宋家帮忙,去老宋家买菜,跟亲戚朋友推销老宋的蔬菜。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群居社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村民互帮互助,才能更好发挥主体作用,才能让整个村子一起富裕起来。
图为调研队成员正在采访村民有关大棚种植的知识。
从老乡们的笑脸中能看出,乡村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村民们的经济收入,而绿色大棚的种植能够直接提高村民们的生活水平,解决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更是能营造出和谐团结的社会氛围,“人心齐,泰山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也就有了坚强后盾。
抓住机遇,获得保障
50岁前,老宋整整在外打了25年的工,生活开销大,挣得钱基本只够维持家里开销。他说,一次,在农牧局干活的时候,得知种植绿色蔬菜很有前景,便动了心思,但一直在张望,毕竟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后来了解到政府扶助政策,这才开始下定决心搞大棚。老宋说,一开始建大棚,政府给了许多补贴,在经营过程中也有许许多多的优惠条件,还会给一些经验和技术指导。“去年发大水哦,菜都淹了,大棚也冲坏了,当时就觉得撑不过去了,但保险公司很快给了赔付,政府也给了一大笔救济金,这才重修了大棚,又慢慢恢复过来。”老宋说起最让他感动的“雪中送炭”调研队员似乎看到了这老汉眼中的泪光闪烁。灾难无情,但别怕,党和政府永远和百姓们站在一起。一直以来,实现农村脱贫,促进乡村振兴最实在的办法就是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钱赚”,政府积极支持大棚绿色蔬菜种植,保障农民可持续性收入,实乃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给了村民更多致富的可能,也给村民致富提供一份保障。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给广大农村提供了最宽容的发展环境,最广阔的发展途径。
无农不稳。从“乡愁”到“振兴”,这是中国乡村的进阶之路。乡村里有蓝图、有愿景,乡村里更有蓝海、有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详细开展让中国农村从“一潭活水”进化为“一池春水”,事关全局,裨益长远。就像精准扶贫一样,乡村振兴不是“老三篇”,而应该成为资本与资源、责任与情怀的“总动员”。乡村振兴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这是一个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奋斗。
图为调研队成员拍摄大棚里的茂密的作物。
走访结束,调研队员依旧赞叹不已,有温度,有力量,这样的发展才是农村最想要的。调研队员更好的认识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强大作用,更好的认识到一个集体的力量,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自己磅礴的青春力量。相信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大家一起敢于尝试,相互支持,乡村发展势不可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09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