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的故事即将进入尾声,短短的十天有调研的苦 有收获的甜。队员们的调研足迹踏遍阳江懂得了“知是行之成”明白了“知是行之成”,渴望更深入地了解阳江风筝 倾听它的故事。
队员关舒颖
这一路走来很长,未来的路可能还会更长。“鸢缘”,因为阳江风筝而结成的缘分,充满着美好,倍感珍惜。在下乡期间,有时候会因为私人原因,很多任务无法参与,会感得丝丝惭愧。所幸遇到了可爱又贴心的你们。只言片语难以表达所思所想,只愿我们“鸢缘”可以尽善尽美、不负所望。
盛夏炎热高温,我们外出调研会很累,很热,有时候吃饭没有什么胃口。所幸,队伍里的小伙伴都很贴心,细心,能察觉对方的情绪以及照顾彼此的心情,会在辛苦的调研中寻找乐趣,给人无限的温暖以及慰藉。这几天最大的感受是我们队伍都有做好调研前的准备工作,安排好每天的调研路线、调研出行交通工具、调研时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调研工作更加高效,提高我们队伍出行的执行力度。如果我们当初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到时候就可能像无头苍蝇一样,转来转去的,会更加疲乏。
队员陈柳彤
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阳江风筝基础扎实,恰恰是少了一缕清风。但随着相关机构越来越重视,加之阳江的经济发展以及对文化的深入挖掘,我相信阳江风筝一定能够在蓝天上永久翱翔。
辛苦了一天,虽然累,但也收获颇多。这次社会调研让我明白了文化是刻在人们的骨子里的,无论身在何方,总是记挂着家乡特有的文化。阳江风筝之所以在“风筝”前冠以“阳江”二字,不正是表明了一种归属感吗?阳江人如此,中国人更不必提了。
队员林文颖
阳江风筝在现代社会式微,人们对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如从前。但现在仍有不少人为传承和发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文化局和教育局联合开展的风筝进校园活动、风筝主题商业街的开业等都为阳江风筝的传承提供沃土。希望在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阳江风筝这个蓝天精灵能够展翅高飞,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
在前几天的路边采访中,有不少阳江市民表示现在很少去关注风筝的情况,一是因为工作和生活太忙,二是觉得风筝只有放飞一种功能。由此可知风筝文化在阳江人的心目中的地位逐渐降低,阳江风筝文化岌岌可危。此情此景更加坚定了我和队友们进行调研的决心。
国家的政策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校级比赛取得的一些成就也证实了我们的想法有一定的可行性。相信在所有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在完成三下乡调研和论文写作的基础上,为风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队员唐雪婷
经过这么些天的调研,我们的实践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了,但是我们与阳江风筝的故事在持续谱写,“鸢缘”永不完结。阳江市作为中国风筝之乡,阳江风筝的光芒照耀着广袤大地,我们享受着这份荣誉,也要成为一名阳江风筝的坚守者,把风筝传承下去是我们阳江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展望未来,只要我们一抬头,蔚蓝的天空中,高高飘扬的一定是阳江风筝,那得是多么美好啊!
我们一行人走街串巷,哼着这个时期正流行的歌曲,以一首《红色高跟鞋》互相打趣着,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队伍前方飘摇着一面旗,驻足看清一些,旗子上印着“’鸢缘’社会实践队”几个大字。曾几何时,我们与“阳江风筝”结缘,在草地上追着、喊着、跑着、跳着,心里在谱写着“阳江风筝”与未来的故事,若干年后,再提起这段日子,依然是嘴角向上的抛物线。翻开笔记本的扉页,那里写着:除了好好生活之外,其实更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努力的人,成为一个,不紧不慢,但能一直努力着去做一些事儿的人。
这一天,我很开心,纠其缘由,估计是撞见了年少时期的自己。
队员吴春萍
说到风筝,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童年。我们想好好守护着阳江风筝,是因为在那里存放着童年的记忆。不开心的时候就去放风筝吧,当风筝慢慢升起的时候,所有的不快乐都会被风吹散。
“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可以培养一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可以培养一点文化”。阳江是“中国风筝之乡”,阳江风筝承载着阳江人民共有的精神寄托和情感。但是,近年来,阳江风筝的发展遇到瓶颈期。阳江风筝采用纯手工制作,制作工艺繁琐,传承人逐渐稀少,风筝品牌推广及产业化发展很缓慢,全国人民缺少真正接触到阳江风筝文化的机会,对阳江风筝文化知之甚少。我们希望通过线上加线下调研的方式了解阳江风筝发展的现状并为阳江风筝文化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策略和建议。
因为相信所以我们一直在路上。阳江风筝的故事没有结束,我们的故事也没有完结。
(撰稿/“鸢缘”课题调研社会实践队 摄影/“鸢缘”课题调研社会实践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92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