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红色文化,让同学们真正的了解红色文化,丰富同学们的课外文化生活,展示我们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敬仰与热爱,我积极参加了“红色文化调研团”三下乡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我去到了沂蒙进行了参观,两天的行程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我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诸多启发。我们先后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南红嫂家乡和著名的岱崮地貌参观学习。在参观开始之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沂蒙的特色,包括红色精神、绿色沂蒙、文韬武略(颜真卿,诸葛亮,王羲之)、地质景观,而我们两天的行程便了解了其中之二。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对孟良崮战役其实没有太多了解,但当我进入到纪念馆时,被两面特别高的墙壁吸引了注意力。讲解员介绍说,这里嵌入了194700颗子弹壳,我便不自觉地又走近墙壁——种敬佩在我的脑海中油然而生。战役无疑是激烈而残酷的;为了取得胜利,先辈们付出的艰辛是如今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在战役纪念馆内,我了解到战役的艰辛过程,在那个战争年代,人民战士有一种精神叫做“坚持,不放弃”,更有一种精神叫做“坚持,为人民”。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留存的一切,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一心为人民;而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不忘初心跟党走。在纪念馆内,“民兵是胜利之本”这一部分让我了解到了沂蒙人民为战役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正如陈毅元帅所写:“我进了棺材也不会忘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而在沂蒙,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顶起了大半边天,第二站我们就到了沂蒙红嫂家乡,去学习了解这个群体的感人事迹。
我们来到沂蒙红嫂纪念馆,这里的建筑保留了当时战争年代红嫂的居住状态,“茅草屋、不用任何粘合材料的石头墙……”走进纪念馆就仿佛看到了当时战役背后沂蒙红嫂辛勤劳作的场景。在红嫂群体展馆,“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行大字格外显眼。沂蒙红嫂有着令人敬仰的无私,这些革命妇女是英雄。每位红嫂的故事也让我记忆深刻:明德英乳汁救伤员、“沂蒙母亲”王换于办战时托儿所、沂蒙大姐李桂芳搭起火线桥……这些红嫂故事无一不让我由衷钦佩。明德英敢于突破传统观念,为了挽救战士生命把乳汁挤到战士口中;王换于养育了八路军战士的孩子,悉心照顾,多次安全转移,用生命来呵护,可自己的四个孙子却先后夭折;还有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李桂芳组织32名沂蒙妇女搭起火线桥,助八路军战士渡河的故事——卸下自家门板扛在肩上,32名妇女就这样在河里搭起人桥。其实故事说到这儿,我简直可以想象得到冰凉的河水浸透她们的衣衫,架桥的妇女中有的怀有身孕,有的因此落下了终身残疾,但是她们却为战斗打通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我有着说不出的感动,沂蒙妇女真的是革命胜利的铜墙铁壁;李桂芳等人是红嫂精神的创造者,也是红嫂精神的实践者。战争年代是艰难的,但是先辈们教给我们要不畏艰辛、爱党爱军、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现在的我们,生活是和平美好的,难以想象从前的不易,但是我会以实际行动学习沂蒙精神,脚踏实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
作为当代大学生,沂蒙人民的红色精神令我们敬佩,更应该去学习,我们应该感恩先辈,珍惜现在,在奔向未来的道路中,牢记红色精神,传承红色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79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