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站我们团队一起去了海阳市沙雕公园。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惟妙惟肖的沙塑雕像,这些雕塑不仅活灵活现,还十分贴合我们的实践主题,“大秧歌”大型雕塑被建立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雕塑中心位上,可见海阳大秧歌的重要地位,以及大家对其传承的重视度是极大的。通过观看这些雕塑,也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海阳大秧歌的文化魅力。
在我们欣赏雕塑期间,一位外地旅游的老奶奶吸引到了我们的目光,86岁的她,在秧歌面前都忍不住放下拐杖,边跳边唱,扭起了秧歌。经过了解,奶奶是来自一个解放军的家庭,她说: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跳秧歌的人身体倍儿好,部队里总有人扭那么两下,大家也都乐于跟他扭上那么一扭。或许是孩童时代的浸染,或许是艺术的共鸣,奶奶对于秧歌的情结确如表现出来的同样深重。是这位老奶奶,让我们认识到海阳大秧歌不仅是一种艺术,那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寄托。
紧接着我们又去了大秧歌主题公园。通过对游客李奶奶的采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老一代人对海阳大秧歌的那份沉甸甸的热情,相较于本地人对海阳大秧歌的骄傲自豪,外地游客对于大秧歌是崇敬的,歆羡的,这更体现了海阳大秧歌对整个中华民族人民精神上的巨大影响。
之后,我们团队成员又起身前往新元广场。傍晚的广场霞光笼罩,人头攒动,多只不同的大秧歌队伍在尽情舞动,但是不变的是人们花花红红的服装,整齐的步伐踏着阵阵鼓声,随之灵活变换着阵型与脚步,速度时快时慢,时急时缓,一场表演下来可谓表演者和观众都是酣畅淋漓。通过我们了解,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十分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舞队则有各类角色几十人。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可真是叫人耳目一新。
经过我们团队成员的观察,发现表演队伍中并非多为年龄居大者,反之,有学生,有年轻人。其中一位八岁的表演者着实抓人眼球,一招一式,成熟老练,秧歌表演结束后,我们对其进行采访,满头的大汗和侃侃而谈时骄傲的神情是他对秧歌的一种热忱体现,他说从很早开始就利用暑假的时间学习秧歌,因为秧歌不仅是一种才艺,还可以锻炼身体,他是真的喜欢真的热爱。后来,我们还采访了海阳大秧歌的第六代传承人于先生,他向我们自豪的说着:“2008年8月8日18时37分,海阳大秧歌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暖场演出中闪亮登场,尽管只是短短的3分钟,却是作为山东省唯一入选的舞蹈节目,震撼了全世界。”他是最年轻的传承人,年龄只有23岁,确同我们说他的目标是将海阳大秧歌带到央视春晚,带入人们视野,非遗文化必须传承,而他有这个使命。作为同龄大学生,除去责任,便就是一种对此艺术文化的初心,秧歌在年轻一代其实开始有了很好的继承与传扬,但是海阳大秧歌的传承与保护还需要广大人名群众团结一心的努力和奋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78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