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开展主题为“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决战脱贫攻坚,投身强国伟业”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情况下,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支实践团队,围绕活动主题,以线上集中交流、线下分区行动的形式,进行返家乡社会实践。
毕节,位于贵州西北部,西邻云南,北接四川,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历史文化灿烂、三省通衢的城市。然而,改革开放初期,由社会事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滞后,毕节是全国最贫困的片区之一。1988年,党中央在毕节建立了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试验区,现今毕节人民的生活从普遍贫困跨越到了基本小康。
团队成员许娜的家乡正是毕节市,因此,实践团队的第一站,就选定了这座位于在重山之间的城市。实践团队了解到,毕节地区扶贫攻坚计划的核心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际,毕节地区的基层工作人员正在深入各个乡镇,走访贫困户,为脱贫攻坚工作服务。许娜与家乡社区的工作人员联系并说明来意后,成为了一名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工作的“志愿者”。
8月13日,跟随基层工作人员,许娜来到毕节市何官屯镇,由于不熟悉精准扶贫相关工作细节,她被分配到的工作是协助关口村村支书整理党员名单并上门张贴告示牌。在支部基层人员的帮助下,许娜完成了关口村的党员名单汇总。随后,许娜陪同支部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共产党员,与老党员进行简单交流,告知来意之后,完成告示牌的张贴。
走访到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家时,许娜了解到,他不仅是共产党员,还是参与过战争的退役老兵。这位老党员在战争中丧失了听力,政府人员每月都会上门慰问,发放补贴。即使听不见工作人员的话,在看见写有共产党员的告示牌时,老党员立即明白了工作人员的来意,主动张贴告示牌。结束工作后,许娜回到关口村党支部,向工作人员汇报一天的工作情况,并向实践团队成员分享了一天的所见所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76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