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0年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家庭劳动教育作为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引发了国内教育界对其相关政策与实践探索的研究。研究围绕家庭劳动教育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内容、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七个维度,对无锡市中小学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以推进《意见》的落地实施,进一步提出探索适合中国的家庭劳动教育模式,以改善家庭劳动教育的现状。
关键词:素质教育 劳动教育 家庭劳动教育
劳动作为创造世界、创造未来的根本,其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2018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通过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劳动教育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素养,更应在新时代发展中,努力做到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点深入学生心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社会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更加应当发挥其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家庭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一、国内家庭教育研究发展历程
(一)文献来源
本文所有文献信息均出自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平台(中国知网CNKI)。以“劳动教育”或“家庭劳动教育”为检索词跨库检索,共检索到1968年到2020年的相关文献178篇,剔除部分报纸和会议介绍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甄别后,最终以24篇文献作为研究基础。
(二)研究基本特征
1、主要研究态势。国内家庭劳动论文年度篇数自1968年以来起伏不定,但自2016年以来,国内家庭劳动论文年度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可见家庭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关注。
2、主要研究关注点。在1968年到2020年的178篇相关文献中,家庭劳动教育文献54篇,劳动教育39篇,家庭劳动33篇,可见国内学者对于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视。
二、家庭劳动教育主要研究进展
(一)家庭劳动教育的背景
从上个世纪中后期开始,许多国家都非常看重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制定教育改革方案和措施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都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实施办法和策略作了具体阐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专门阐述了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关颖,2006)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曹曦,2020)《意见》着重指出:劳动教育依旧存在着在家庭被“软化”的现象。(陈晗,2020)由于体力劳动和生产教育劳动在家庭里因为应试教育和家长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冀晓萍,2020)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一至两项生活技能。鼓励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柳夕浪,2020)
(二)家庭劳动教育的内涵
1、“劳动”的内涵
“劳动”即“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或使用”。(《辞海》)“劳动”具有经济学属性,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概念;“劳动”具有哲学属性,“劳动创造人”是其经典表述;“劳动”也具有政治属性,“劳动人民”是其典型术语,“劳动”也明显地具有教育属性,如“劳动教育”。
2、“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既指体力劳动,也指脑力劳动,还包括日常工作和活动。学生对劳动的自然需要,应当出于精神上对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全集》)
3、“家庭劳动”的内涵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家长通过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帮助孩子树立积极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使孩子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的教育活动。家庭劳动教育能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培养自理能力,发展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这些优秀的品质和能力是孩子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须具备的。
三、家庭劳动教育中的现存问题
通过查找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家庭劳动教育中的现存问题的研究从两个角度——家长和学生具体展开,家长方面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的片面性和对孩子期望的不合理性与教育心态和行为上的偏颇;学生方面主要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缺少相关劳动技能以及出现人格方面的缺失。
(一)家长
当前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现状在家长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重智轻劳,扭曲劳动观念。第二,家长挫伤孩子从事家庭劳动的兴趣。第三,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力,忽视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第四,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指导方法。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发生背景和缘由,家庭劳动教育问题的存在亦是如此。 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社会价值导向的偏离。家长对待人生的价值取向更多倾向于个人功名利禄的得失,追求自我的成功与享受是其价值观念的核心所在。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期望的不合理性;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发生偏离。忽视家庭劳动教育甚至视其为反面教材鞭策自我。第二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自身的劳动观念不正确;家长成才观的片面和单一;家长的溺爱。家长未能辩证地认识学习与劳动二者的关系,主观地划分出壁垒森严的“学习主要、劳动次之”的行为界限,致使家庭劳动教育让位于学习。第三,家长忽视对孩子家庭劳动教育的督促和引导,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主要原因。
(二)学生
因为父母不合理的职业和学历期望,使许多中小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也缺乏正确的定位。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唯一任务就是努力学习,考大学,然后当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在回答:“假设你考不上大学怎么办。”“你愿意当一个有文化的普通工人或农民吗。”这样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茫然了。许多学生对家务劳动和自理性劳动抱有消极态度:有72.7% 的学生对家务劳动不主动,有36.4%的孩子从来不干家务。在学校里,孩子们虽然基本上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劳动任务,但是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应付式的,有的学生说:“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会受到惩罚”,“这次不做好,下次更惨”,“做不好要扣分的”。甚至有少数学生设法逃避学校组织的劳动,或要求家长帮助完成老师布置的劳动任务。调查结果显示,不重视动手、不会动手在中小学生中非常普遍,只有12.8%的学生会洗衣服,86.6% 的学生由家长洗衣服;只有 32.8%的学生会做饭,所谓做饭也仅仅限于炒鸡蛋、煮米饭等简单的内容。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平常所做的家务就是倒倒垃圾、洗洗碗,而做饭、洗衣、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很少做,有的学生到了初三都从没干过家务,连毛巾、袜子都不曾洗过。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至于养殖、种植、机械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更是缺乏,可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人格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的学生已出现懒惰自私、怕苦怕累、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的不良倾向,常常向父母提出种种物资上的要求,伸手要零花钱,却不愿劳动。家长们普遍反映:“现在的孩子懒得很,什么都不想干”。第二,不爱护父母的劳动果实,挥霍浪费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在许多学校都有一个失物招领处,捡拾到的各种学习用品、手套等物成堆,有的看起来价格不菲,甚至有现金,却无人认领;中午吃饭时,浪费粮食的现象更是让人心疼,大块馒头、半碗米饭、鸡蛋、肉等都倒在了泔水桶里,大桶大桶的剩饭剩菜被浪费,学生们却不以为然。第三,缺乏责任感,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只有16%的孩子照顾过生病的父母,许多孩子对家里的日常事务、经济开支,对父母的工作状况都不曾关心过。(朱桃英,2003)
四、针对家庭劳动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与适合中国的家庭劳动教育模式
(一)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针对家庭劳动教育在践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关文献基本从家长、学校(老师)、学生本人三个主要参与者出发,提出了多种解决措施,这些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可选择的余地。
1、家长
五育并举、重视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家庭教育观中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劳动教育的发展。学者丛中笑明确指出:“随着社会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改善,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部分孩子甚至形成了对劳动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观点对孩子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要想改变家长普遍重智轻劳、重成绩轻素质的现象,除了提高家长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对孩子的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劳动教育需要鼓励孩子参与劳动但又不能仅限于参与劳动,重视劳动的过程大于劳动结果,不局限于单一的劳动形式,通过各种劳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养成自觉自愿、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形成专注认真、吃苦耐劳、诚实创新、精益求精的好品质。王恩奎、刘剑飞等人明确提出劳动教育的最好实践是把“做家务”列入家庭作业;郑建业等人呼吁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认真对待家务劳动,带领孩子一起劳动。值得注意的是,戚伟刚介绍了劳动养成教育的一种全新方式——家庭科学实验,围绕家庭植物的栽培、家庭污染的影响和家庭垃圾的处理三个主题广泛地开展劳动实践,从学生的观察报告、探究方案的制定、劳动日记与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做”与“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与“悟”,实践证明为了培养“劳动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三强学子,开展家庭科学实验是有效途径之一。
2、学校(老师)
学校(老师)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之一,是家庭劳动教育的间接参与者,不光不能置身事外,而且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姚芳提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与策略。她结合了疫情期间学生都居家学习的特殊情况,指出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分量更重,更加需要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学校应积极介入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教育指导,不能认为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就是家长的事,其实家长也需要学习劳动教育的理念,才能与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其次,“要协助家长安排儿童在家庭中的具体劳动任务。从理念到实践的转换仍然需要学校的指导”;第三,“组织劳动教育成果的展示”,通过线上班会等形式展示孩子劳动成果,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评价;第四,结合社会真实情景,如指导家庭用疫情期间各行各业的人坚守岗位的劳动精神对学生劳动的意识、态度进行引导,“准确地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劳动教育的资源,为家庭开展劳动教育提供资源和指导”。
3、学生
学生是家庭劳动教育的主体和践行者,不仅要从思想观念上确立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而且要养成劳动习惯,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其他类型的劳动。郑建业鼓励学生多多“参加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培养劳动爱好”;当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劳动教育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戚伟刚认为要关注和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鼓励后进生的积极性。
(二)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劳动教育模式
关于中国家庭劳动教育的基本情况,孙刚成和吴锐两位学者的观点一针见血:“我国的教育在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的前提下,长期倡导培养更好的国家建设者与接班人,却在表述上淡化了对人自身丰富精神的追求,致使教育被套上了异化的功利枷锁,在培养受教育者的过程中也束手束脚,不能跳出当下社会需求的固化影响,缺乏未来视野和对人的基本遵循。”应试教育只重成绩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仍然存在,再加上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过分溺爱,不舍让孩子在家劳动的情况屡见不鲜,我国家庭的劳动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劳动教育模式甚至畸形化。结合新时代的背景,家庭劳动教育须有一些新变化:“明确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要求、认识家庭劳动重要意义、探索家庭劳动教育有效路径、构建家庭劳动教育效果评价机制”,这是黎明清总结的家庭劳动教育模式。“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家庭劳动教育要建构‘观念、实践、日常活动’三位一体的家庭劳动教育体系。要以‘四个最’劳动价值观为指导;以家长学校、家委会和社区开展的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等为途径;以自愿劳动,参与服务的日常生活劳动为重要抓手。通过‘三位一体’的家庭劳动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劳动行为习惯的目的”。
此外,在谈及劳动教育的目的时,学者刘涛点明:“实施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要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既要强化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更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培养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教育本质上作为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必须要坚持育人的导向。对此,一方面是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准确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由此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等争取思想。另一方面,从劳动的实际运用层面来看,劳动教育的目的同时包括了教育孩子掌握劳动必备知识技能于发扬积极的劳动精神这两点。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程度上在体力方面的付出,将理论上掌握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运用到现实中去,实现理论与现实的互通,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体会劳动不易,珍惜劳动成果,体认“四最”劳动精神,形成“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劳动观,最终实现劳动教育育人的效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教育就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只有学校(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与帮助,家长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学生积极主动承担劳动责任,三方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劳动教育的显性作用和潜在功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71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