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晓宇个人实践走进山东聊城开展“探寻家乡变化,点赞美丽家园”的活动,身体力行探索社会发展家乡的点滴变化。本次实践以家乡建筑变化为中心,社会人民生活为辅助,折射出城市文明发展与保护的成果。
实践内容:与平时暑期实践不同,由于疫情,和同学一起面对面进行社会实践变得困难,所以我选择进行个人暑期实践,其主要形式有:在网上搜集了山东聊城标志性建筑的老照片后,再亲身走近这些建筑,直接感受时代发展对建筑带来的改变;与此同时,采访久居古城的老人,询问他们对于变化的感受。
个人实践:提起我的家乡聊城,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就是光岳楼。光岳楼建于明洪武七年,历史悠久,古老雄伟,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从小便听老一辈爷爷奶奶说,光岳楼是木板楼,全楼建造未使用一根钉子。想要守护延续古人的智慧,便需要后人进行不断的维护与翻修。在2009年,市政府动工,彻底翻修光岳楼及其周边居民房进行拆迁,将古老的房屋推到,而修建人造古建筑。将居民区转化为商业区。当地居民对于政府这一决策褒贬不一,为了更深一层了解,我拜访了一位原光岳楼古城区仓姓居民,询问老人对周边拆迁的看法。对于我的问题,老人热情解答。在她看来,这种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原古建筑遭受摧毁与伤害,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翻修也使光岳楼古文明焕然一新,得以更长时间的传承。老人还说:历经多年风吹雨打的古建筑,其实十分脆弱。在老人还在光岳楼附近居住时,房屋墙皮易碎;下雨天后道路泥泞,房屋渗水,墙壁上还有绿苔。重新翻修后,仿古建筑虽然不再是居民区,老人也回不去居住几十年的地方,但是看着那重新繁荣,守护在光岳楼旁的房屋,内心也充满了欣慰与感慨。
个人感想:岁月在古建筑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是选择保留原有古旧的建筑,任其自生自灭;亦或是选择拆迁重建,用仿古建筑使文化传承?我的家乡聊城选择了后者,在我看来,这条路是破坏却也是另一层面的保护。为迎合城市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翻新古建筑,这条路不一定全是发展的喜悦,也伴着一片房屋的倒塌,一些记忆的磨灭。伴随着阵痛,却不会停下前进发展的脚步;承受着失去,亦保护着文明的传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51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