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能照亮梦想的力量
科技筑梦未来——定音篇
“喜欢上学吗?”
“喜欢。我以后,想去你们的学校和城市看一看。”
2017年的夏天,对于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新驰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是记忆深刻而又充满美好向往的一个时期。那一年有一群同样也怀揣梦想的哥哥姐姐来到这个大山封闭的村子,为他们点亮一方通往梦想的道路。
2017年7月16日,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智”绘贵州公益服务团一行11人踏上载满了无限的热情和信心的火车。以“喜迎十九大,共筑中国梦”为背景,积极响应团中央学校部“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促进计划”,“智”绘贵州公益服务团以社区文化营造为着力点,在当地小学开展科技启蒙教育以及科技科普活动,另外在科技启蒙课堂的基础上增加了红色爱国宣传活动和文化交流项目,顺应时代背景,传扬红色精神,提高爱国 意识。
行走的机器人,手摇的发电机,电动的摩天轮,科技展示课上这些能走会动的未知物体,让新驰小学的孩子们觉得很神奇,志愿者一点点为孩子们讲解其中包含的原理,这是大山里的他们第一次感受到科技的奇妙魅力。缤纷多彩的万花筒,冲向天际的水火箭,真实炫酷的3D眼镜,让他们亲自动手参与其中,真正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孩子用自己制作的眼镜观看爱国电影,同时也宣扬了红色文化。孩子们大胆地想象力,绘制着想象中的科技作品,他们惊奇欢喜的笑容背后,是深深种下的科技的种子,是逐梦道路上亮的一方土地,更是他们对于未知事物对于科技的憧憬和期待。
初探大山,好客的苗族村民用当地特有的迎客习俗迎接服务团,善解人意的婆婆们热情地为队员穿上精致的苗族礼服,他们拿出最高礼遇来对待这队来自远方滨海城市的青年,同时也让队员们感受到贵州大山人们的淳朴和热情,奇妙的文化体验深深吸引着队员们。两种文化的碰撞激起了独特的感受,拥有风筝之都的山东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蜡染带来了许多新奇的感受。奔跑在松软泥泞土地上的孩子们,手中紧握拴着风筝的线,像是紧握着飞出大山的那个机会,不敢放手。当地老师引领,来到了浓缩了当地文化的黔醉行,视觉上的冲击伴随着心灵上的震撼,不得不赞叹国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笔、一布、一蜡刀,组合出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纺织印染工艺,体现出来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要去细细品味方知其美好所在。
“智”绘贵州公益服务团不仅带去了充满乐趣的科技知识,还为孩子们进行众筹活动,通过追梦筹筹集资金5047元,并发放爱心书包和其他用品,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文化的交流让久居大山的孩子们接触到来自大山之外的世界。孩子们上学没有一处的平坦道路加上多变的天气,给本来就艰难的生活条件增加了困难,但是即使这样没孩子们也会早起几个小时,踏着泥泞伴着雨水走来上课,欣慰他们的努力却又心酸他们的经历,对于知识的热爱,又或者对于走出大山接受新世界的向往支撑着他们,让至此的“智”绘贵州公益服务团队员们找到了真正来到大山的意义,不单只是为了传播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同样也是为了让他们与外界世界连接到一起,让他们拥有走出大山的勇气和希望,让他们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那种向往。
2017年的贵州社会实践也引发了社会的热切讨论,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了解贵州山区青少年的成长也得到了有效的回应,更多地机构和组织同样进行着社会实践,关注着大山里孩子们的成长,这些山区少数民族儿童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更是得到中国青年网编辑的垂青,被选中作为2017年8月3日中国青年网首页的头条头图,也被选为“青春同行 温暖童心”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报道的第二篇稿件向社会重点推荐和介绍。中青网编辑李沛然对我们活动表示认可:“你们的实践活动非常有意义。贫困地区的现状,确实不是大学生支教、媒体呼吁就能解决的,让我们共同携手,唤起外面世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努力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2020年的今天,筑梦仍在继续,志愿不曾停歇、
“哥哥姐姐,我真的喜欢上学。” (记者 张锦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42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