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天宇旷,浓浓故乡情。当游子踏着寻梦的轻舟离去时,身后留下的又何止是一串串的涟漪?当游子坐着汽笛长鸣的汽车驶向远方时,身后留下的又何止是一声声呼喊?或许,游子转身前是笑容满面,而转身后却留下了对家乡不舍的泪水。在外漂泊的游子对于故乡的思念是辗转反侧、魂牵梦萦的,而当听到一句熟悉的乡音时,必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内心抑制不住的高兴与激动。这乡音犹如一张小小的船票,搭乘着我们回到故土,回到我们熟悉的人的身边。在2020年暑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中,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亲属称谓语为中心的安徽部分地区语言生活调查”团队的调研人员深入到了自己的家乡,对那熟悉似乎又陌生的方言称谓语进行调研。
六安霍邱县,古称蓼城。悠久的历史、汤汤的淮水、肥沃的土地、丰厚的人文气息,沉淀了富有特色的霍邱方言。对于霍邱方言的调查,是由一位已离开霍邱县两年的调研人员通过线上调研的方式进行的,调研对象则是调研人员的奶奶。由于奶奶不太能听懂普通话,采访过程中全是以方言的形式交流。听到奶奶用熟悉的方言讲述着“爸爸”叫“达”,“爷爷”叫“阿爹”时,调研人员似乎又回到了生养她的故乡,似乎又变成了跟在奶奶身边的那个天真的小女孩。在采访结束后,调研人员感慨到“方言有一种家的味道,在和奶奶聊天的半个小时里,我好像已经回到家乡,回到老屋里。希望之后能回一趟老家,去认真听一听那熟悉又陌生的乡音。”调研人员的归心让我们看见了方言的力量,即使是通过手机与故乡的人用方言通话时,那颗心也早已穿透冰冷的屏幕,回到温暖的故乡。迷途漫漫,终有一归。希望调研人员能通过方言这张小小的船票,回到故土,回到家人身边,去听一听那撩人心弦的乡音。
庐江黄屯老街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徽派建筑屹然矗立,街上吆喝声不断,尽管历经千年,黄屯老街依旧“意气风发”。调研人员在黄屯老街采访了“方何宗祠”的建造者——何福祥老人。何老的前半生一直在外奔波,老了以后回到家乡,亲手打造着这座宗祠,被问为什么要修建祠堂时,何老皱了皱眉,语重心长的说到“宗祠建起来是好事,落叶要归根,起码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当调研人员询问他亲属称谓语时,他用带着一些外地口音的黄屯方言向我们叙说着“爷爷”叫“爹爹”、“爸爸”叫“大大”……《淮南子·说林训》有言“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或许,何老的寻根、落根之旅正是因为有方言这张窄窄的船票的指引,才踏上了归家的轻舟,回到了千年时光里的黄屯老街,回到了一群操着同样口音的人的身边。
方言是一张小小的船票,青年的我们在它的带领下心怀故乡,向梦想的彼岸靠近;方言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中年的我们在它的指引下离开远方,向着故乡慢慢靠近;方言更是一张归家的船票,暮年的我们在它的引领下回到故土,在魂牵梦萦的故土上落叶归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38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