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疫情下乡村民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所面临的“数字鸿沟”“信息茧房”困境,2020年7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乡村民众信息源调研团成员结合各地的疫情防控需要,深入湖南省龙山县明星村,通过线上、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乡村民众的信息渠道、信息源结构、信息素养等一系列基础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根据实践结果分析疫情期间乡村民众信息源的结构性缺陷及成因,并提出信息源结构优化方案,为乡村信息脱贫贡献青春之力。
在正式实践之前,团队成员通过多次线下会议、线上视频会议,讨论了方案的可行性,对乡村进行了基本摸底,最终确定实践地点;在对访谈对象的筛选上,考虑了性别、年龄、职业和最高学历等基本因素,以保证访谈结果的普遍性和科学性。
线下采访明现况,精准施策奠基础
有了前期的准备后,当地的团队成员按照计划在明星村开展了线下采访。“现在村里的广播差不多已经被淘汰啦!”湖南省龙山县明星村19岁的高中生小明(化名)这么告诉实践团成员。面对突发的疫情,年轻人的应对更加从容,他向实践团成员出示了他手机里的微博、今日头条等资讯APP,“因为手机很方便,村委会用手机传递信息也十分的方便。”
“大多数谣言都是亲朋好友之间传播的,网络上看到的谣言会少一些。”45岁的陈老师(化名)坦言,当下乡村民众面临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大量虚假信息,而是村民日常交流过程中流言的增殖和谣言的扩散,正所谓三人成虎,囿于信息素养不高,乡村民众更容易被谣言所迷惑并成为谣言传播链的一节。“比如龙山又感染了很多很多人,其实没这回事!”陈老师举例道,信息难以考证,加上此类信息波及面积极广,很快就在乡村之中传播开。由此可见,乡村民众的信息源结构优化意义重大,乡村信息源结构现况与村民信息接收矩阵之间仍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错位,建立信息熔断、信息覆盖等应急机制势在必行。
湖南省的团队成员深入明星村,与14名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年龄的乡村民众面对面进行访谈,通过细致缜密的交流,对疫情期间全国各地乡村民众的信息渠道、信息源结构、信息素养等一系列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后续提出信息源结构优化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地考察探信源,身体力行聚经验
除了面对面访谈外,调研团成员还在村委会人员的带领下参观考察了明星村各式各类的信息传播载体。出乎实践团意外的是,明星村并没有挂置乡村大喇叭来播报信息,而是大胆地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创建乡村疫情信息微信群,要求村中懂网、用网的村民入群,实现信息的点到点传播,同时微信群成员又将通告信息传递给身边不善使用微信的居民,实现点到面的传播。
除了线上的信息速递外,村中还特地设置了“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服务点,集中及时地张贴重要的公告。在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中,实践团还发现了相关的疫情防控宣传手册、横幅等。结合村民的访谈成果来看,村委会是村民获取政府与专家信息的核心枢纽,村委会扮演的是“过滤网”的角色,大部分的无效和重复信息在村委会端已经被筛选掉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村委会便是权威的喉舌,村民的信源也得到了科学保障。
线上采访“云调研”,高效高质凝成果
考虑到疫情下人员的安全问题,团队其他非湖南籍成员并没有前往明星村当地调研,但他们也没有闲着,而是及时处理前线队友送来的访谈材料,进行文字转化和总结分析。此外,团队成员还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与明星村居民“云通话”,线上访谈有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实践高效等特点,是团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落实好“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的重要体现。
结合线上的“云访谈”,明星村民众的信息源结构轮廓也逐渐清晰起来。迈入信息化时代,乡村民众也成为巨大信息网中的单独个体,对信息的需求也日渐强烈。疫情期间,防控疫情的进展、确诊人数、防疫卫生类知识以及党中央的指示等都成为乡村民众关注的重要内容。但与巨量信息需求伴生的,是谣言的散布。虽然多数受访者认为“对于新冠疫情的判断,我们还是得关注科学的信息”,但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村民在信息识别过程中仍然趋于情绪性、冲动性。
在线下线上双线访谈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后,乡村民众信息源调研团还将进一步开展问卷调查,并撰写实践报告和项目论文,尝试提出乡村民众信息源结构优化模型,搭建乡村信息服务平台,为乡村的信息脱贫贡献青春之力。信息之旅第一站,告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30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