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号召,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河南城建学院的三下乡之“民族了解多一点”小组,于7月9日组织成员线上搜集材料,旨在通过建筑、服饰、美食、节日以及乐器和舞蹈的学习,深入了解其民族文化,并体会其内涵。
图为达斡尔族传统居民院落 通讯员 常浚锋 供
通过建筑习灵活的智慧。“达斡尔”是达斡尔族的自称,意为“种田的人”。他们结合地理环境,创造了不同的粮食存储方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则为达斡尔人的智慧结晶。
在我看来当代大学生也应如此,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向朋友、老师或网友寻求帮助,借鉴他们成功的方案,学习他们成功的心得。最终找准问题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属于自身的解决方案。而不应照抄照搬,直接采取他人的计划。就像学习方法一样,每个人的专注力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如果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一味的照本宣科,到最后也只会弄巧成拙。
图为达斡尔人采摘柳蒿芽 通讯员 常浚锋 供
透过节日悟感恩之心。“昆米勒”意为柳蒿芽,是他们普遍喜爱的风味野菜,虽清爽宜人,但也会有些苦涩。我认为那份苦涩包含了前人的苦难与后人对前人的尊敬。
感恩是传统美德,亦是为人之本。就本次疫情来说,广大医护者冲锋在前,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要对那群美丽的逆行者感恩,如果不是他们面对病毒直赴战场的无畏;面对全国人民而离开亲人的无私;面对病人不舍昼夜的坚持;想必我们现在还生活在惶恐不安中。我们要珍惜目前这安全且稳定了许多的生活,也要向医护工作者致敬,并道一声,谢谢!你们辛苦了。
达斡尔人不仅是辛勤劳作的种田之人,亦是铁骨铮铮的战士。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那份勤劳与智慧,那份坚强与无畏,使得达斡尔人自信且自强,也使得达斡尔族坚不可摧。
与其相对应的是鄂温克族,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可以体会到他们与山林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
图为文县老人弹奏口弦琴 通讯员 常浚锋 供
通过乐器感文化传承之美。古老的鄂温克族多以狩猎为生,口弦琴则被普遍使用。口弦琴历史悠久,无论朝代更替,还是民族衰弱,都没有影响它的存在,因为它是优美的文化。
在中国这个文化大花园中,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同等珍贵的,它们应该且需要被传承。看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一些年轻人学习前人留下来的文化,我倍感欣喜。我知道这些文化永远不会过时,这是前人生活过的痕迹,反映了他们的智慧与生活方式。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让我们永远记得逝去的前人,看到这些文化,就感到他们与我同在。
图为驯鹿 通讯员 常浚锋 供
通过驯鹿体会人与自然之和谐。鄂温克族也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虽然时代不断变迁,但是驯鹿在鄂温克人持久的呵护下得以延续。
可以看出鄂温克族与大自然互利共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鄂温克人与自然相识,与自然相谈,与自然相交。长久以来这份关系从敬仰、依赖逐渐转化为爱,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不仅仅是需要一个民族去保护,去敬爱,而是需要全民族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自然包容万物,而他们也爱自然之所有。这份牵绊是不可被剪断的,是不可随时间的流失而淡化的,他们的爱只增不减。这确实需要我们大多数人去学习,2020年的自然已经不协调,瘟疫,洪灾,山火,台风,世界各地都陷入紧张与危机之中,或许人们都祈求一个如达鄂温克生存之地的世外桃源,但是世外桃源需要的人是对自然充满爱与敬畏的人,并不是那些吃着野生动物,随意在山上点火,或是垃圾制造者的那些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与中国的关系应该是息息相关的,唯有民族团结一致,为共同目标奋斗,才能早日实现五位一体布局,让各族人民过的幸福,踏实。
通讯员 常浚锋
2020年8月8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91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