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黄河情,河南学子深入郑州花园口黄河旧址
中国青年郑州8月5日电(通讯员李康煜)
为深入了解黄河历史,感悟黄河文化内涵,八月五日上午,河南理工大学“弘扬黄河文化,讲述黄河故事——花园口黄河文化调研”实践团前往郑州惠济区花园口旧址,在花园口处进行实地考察。
实践团团队成员从花园口村社区处出发,前往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处,实地考察花园口旧址,途径镇河铁犀,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1938年扒口处,花园口堵口纪念亭,浮雕墙。志愿服务者为实践团成员们进行讲解,镇河铁犀是明朝于谦修建,主要表达了人民希望根治地上悬河黄河导致的水患的愿望,而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1938年扒口处,花园口堵口纪念亭,浮雕墙等则是围绕花园口决堤事件的一系列记录,实践团队员将历史铭记下来,以耻辱和血泪铸就后人爱国的基石。
恰逢昨夜大雨,花园口处黄河水位大幅增长,部分黄河流域流量达到2050立方米每秒。在与附近的居民交流中,实践团队员得知高涨的水位让当地居民苦不堪言,上游的居民地里成熟的作物,往往会被河水冲袭,顺流而下,部分停泊在花园口侧岸,实践团成员在到达黄河近岸时花园口村社区及附近居民正在帮助收集沿黄河顺流而下的作物,实践团队员也加入了这场“粮食争夺战”,并圆满的完成了任务。通过围观的群众实践团队员了解到这种事情在往年也经常发生,一旦下雨黄河水位很容易发生上涨,并指出黄河近岸因为黄河水位上升后波浪的冲打,逐渐发生塌陷,边岸一年比一年小,在黄河附近活动也越来越危险。
实践团成员在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黄河的泥沙问题较为严重,近岸的泥土地逐渐软化,经过轻轻的踩踏便会发生大淤泥土块的掉落,这就容易发生河水冲刷裹挟泥沙,在流速较缓的河段沉积,据统计黄河每年约有四亿吨的流沙淤积在下游不断抬升河床,两岸不断被冲打逐渐发生坍塌,使得黄河被称为“地上悬河”,黄河的河槽严重淤积、洪水位抬高、平滩流量减小、过洪能力降低,易出现小水大灾和长时间断流,一旦河水发生暴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有决堤的危险。如1958年黄河洪水,横贯黄河的京广铁路桥因受到洪水威胁而中断交通14天。仅山东、河南两省的黄河滩区和东平湖湖区,淹没村庄1708个,灾民74.08万人,淹没耕地304万亩,房屋倒塌30万间。以及1996年8月花园口站发生洪峰流量786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126千克每立方米,花园口站水位达94.73米,洪水大漫滩,使高滩上水,并顺堤行洪,造成走一路淹一路,极不合理的洪水演进过程,造成300多万亩滩地受淹,受灾人口达100多万,最终造成了比1958年特大洪水更高的损失。但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地上悬河并非一无是处,附近居民告诉实践团的成员们,地上悬河能够形成压力差,黄河水能源源不断的补给郑州市地下水,从而避免了地下水枯竭以及地表下沉等诸多环境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践团队员得知黄河补给的地下水层为农业、渔业主要的开采层,是黄河流域城市农业渔业可持续发展有效助力。郑州市作为中国较为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较少,地下水资源占供水总量的61.5%-71.5%为主要供应水源,黄河地上悬河也是郑州市及沿黄河城市拥有相对较多的地下水资源的原因之一。
当实践团成员谈及黄河潜在的决堤的风险时,附近居民称:“没有黄河就没有郑州现在的发展,黄河是郑州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一致认为黄河是具有决堤危险的地上悬河,同时也是郑州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调研时曾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花园口附近居民对待黄河的看法值得实践团队员点赞。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基石,花园口黄河旧址所蕴含的一代一代的文化力量,更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不竭动力源泉,值得实践团队员去继承和发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77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