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积极弘扬传统文化,8月1日下午,由洛阳师范学院7名学生组成的“豫见非遗”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成员在线上云团队的指导下赴浚县杨玘屯村,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响应洛阳师范学院的号召,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做调研并采访其代表性传承人。
杨玘屯村位于河南省浚县黎阳镇,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的集中产地,素有“泥玩具之乡”、“泥塑第一村”之称。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玘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玘屯村名。
(浚县“泥塑第一村”杨玘屯村 张舒畅摄)
(庆春泥塑艺术馆 张舒畅摄)
“泥咕咕”是历史悠久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作为浚县民间对泥塑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泥咕咕一般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头狮、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马、小猴、猪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结合,有骑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有活头马、活头狮子等。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文化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庆春是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宋庆春作品展示 张舒畅摄)
通过浚县文广旅局工作人员的介绍,队员来到杨玘屯村庆春泥塑艺术馆参观并采访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的代表性传承人宋庆春。他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捏泥,对泥咕咕很感兴趣,并且在十二岁的时候已经可以独立制作泥咕咕作品。在泥咕咕的传承发展问题上,宋庆春及其他传承人十分注重创新,他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泥咕咕的受众人群不断改变,如果泥咕咕的发展跟不上形势,那么将会面临的是被淘汰。所以他们一直在不断创新,例如制作鹤壁民俗文化节吉祥物,开发文创产品笔记本、抱枕、书签、遮阳伞,还有泥咕咕座椅、泥咕咕垃圾箱等实用性产品。
除了创新问题,泥咕咕传承和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艺人老龄化,因此宋庆春在艺术馆内开办课程,一些对泥咕咕感兴趣的青少年在宋庆春的带领下学习如何制作泥咕咕。学习过程为首先向学生们介绍泥咕咕的历史渊源及泥咕咕的制作流程,其次带领学生参观展馆,再让学生了解泥咕咕的文化背景,最后系统的学习如何制作泥咕咕。
(艺术馆学生上课现场 张舒畅摄)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浚县政府十分重视泥咕咕的传承和发展,对这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很大,也对宋庆春等传承人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宋庆春表示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泥咕咕这项传统民俗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我们可以看出宋庆春对泥咕咕的喜爱,他对泥咕咕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化的传承中需要更多像宋庆春一样优秀的手工艺者。
在此次暑期实践里,洛阳师范学院的实践团队成员们通过对非遗文化泥咕咕的调研,加深了对这项传统工艺的了解,更体会到泥咕咕的独特文化魅力,更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奠下坚实基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41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