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特产,江苏无锡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于2006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月19日,东南大学“SEU艺梦渝舟”社会实践调研团如约来到无锡惠山泥人顾惠大师工作室,拜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惠山泥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顾惠女士。顾大师18岁跟随父母学艺,从事泥塑彩绘创作长达三十余年。经过长期反复的创作实践,顾惠老师在彩绘艺术上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色彩的搭配对比、图案的装饰运用上已自成一派,形成了细腻、流畅、富有地方乡土气息的创作风格,并日趋娴熟。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通讯社等许多报刊、电视传媒中发表。并有多件作品在中国泥塑专著中被采用出版发行。
惠泉山下土如糯,民俗艺术入非遗
顾惠大师介绍说:惠山泥人是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的黑泥,其泥质细腻柔软韧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北宋照宁七年,苏轼途经无锡,咏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惠山泥人,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是的的确确的原生态文化传承,离开了惠山的土,就没有惠山泥人。”
文化传说千余载,蜚声中外二十余
无锡惠山泥人起源于明太祖洪武年间,盛行于清,发展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文字的《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武进县元旦习俗:“卖泥人,鬼脸子、搏土作人物形,工且肖,唯梁溪,虞山人多造之。鬼脸子即昔人云面具也,二者儿童争购笑舞。”
流传最久的关于惠山泥人的起源,主要还是以孙膑和刘伯温为主人翁原型塑造的传说故事。战国时,庞涓和孙膑都师从鬼谷子,但是孙膑才能更高一筹,引来庞涓的妒忌。庞涓利用孙膑身为齐国人,在魏国为官的身份特征,设计陷害了孙膑。后来,孙膑通过装疯卖傻得以逃到吴国,流落在惠山一带,捏了不少泥人、泥马来研究破解庞涓五雷阵的布阵新法,并在后来一次与魏国作战时用在惠山研究的战法大破五雷阵,杀了庞涓。他在惠山捏泥人的技艺传了下来,从此惠山居民也捏起泥人来。
惠山泥人其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型,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而以上这些传说不仅充满了梦幻般的想象,也给惠山泥人的文化内涵增色不少。
据顾大师介绍,在半个多世纪里,用以惠山泥人为礼品接待外国元首、总统级的外国友人就多达 24 位,包括有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荷兰首相约恩森等。
四大价值展风姿,原生文化有远方
惠山泥人承载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符号、具有历史沉淀、饱含着浓厚的乡俗研育、美学所赋予的艺礼传韵、具有匠艺延承脉络的精神诉求。五大价值魅力,使得惠山泥人原生态文化,非遗活化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凸显。东南大学“SEU艺梦渝舟”社会实践调研团通过前期调研,线下参观中国泥人博物馆与无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等方式总结了一下五大价值:
1、文化符号
郭沫若先生曾经称赞惠山泥人是“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因为泥人的制作成本较低,从古至今都是百姓们非常欢迎的艺术创作方式。惠山泥人的创作,与民间审美和民间习俗息息相关,且创作题材也是和风俗礼仪紧密结合在一起。惠山泥人是锡城历史文化艺术的缩影,它所拥有独特的东方美,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增添着时代赋予的美学特征,将民间艺术家淳朴的艺术感悟完美地表达出来。
2、历史沉淀
惠山泥人经过史前社会原始神性崇拜的孕育,通过规模宏大的先秦汉唐时期宗教文化的滋养,到了宋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变现手法成熟,艺术形式多样。泥塑从高高的祠堂走进了平常人家,出现了既可以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的“磨喝乐”、“黄胖”,像“湖上土宣”类的泥玩具,并成为商品流通于民间,以此为业的民间艺人及转售泥玩具的店铺也一并出现。
清至民国的漫长岁月是泥人艺术蓬勃发展的阶段,泥人艺术竞相妍斗,无锡的手捏戏文、大阿福赫赫有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关注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使这一流传千年的艺术重新焕发不朽活力。
3、乡俗研育
一方面,泥土是我们儿时的玩伴,另一方面,泥土孕育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发展,故而泥土天然与我们每个人关系亲密。而最早的惠山泥人手工艺也是由农民代代相传,得以发展。作为自然教育的组成部分,以乡土文化为底蕴、以制作体验为方式,与历史传说相结合,泥塑体验与泥人文化传播可以作为一种科普、实践、益智的研学教育手段和乡村教育载体。
4、艺礼传韵
大阿福等惠山泥人系列产品,不仅造型精美,而且具有平安、欢乐、健康、财富等美好寓意。郭沫若先生曾经称赞惠山泥人是“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它们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增添着时 代赋予的美学特征,将民间艺术家淳朴的艺术感悟以特有的东方美形态完美地表达出来。从而使得惠山泥人手工艺品拥有作为赠送、纪念、记忆、赏玩等礼品价值。
历经时代洗礼的工艺传承,与现代企业追求基业长青的愿景不谋而合。而作为可丰富延展的工艺技艺,用惠山泥人制作企业礼品、企业里程碑展示素材、企业迎宾形象符号,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和工匠文化的特性,想必也会受到客人的喜爱和珍藏。
传承与感悟
无锡当地人对于惠山这个风水宝地有着特殊的情愫,俗语道:惠山古迹多、寺庙多、祠堂多、香客多、游人多,烂泥嬷嬷多。这里的烂泥嬷嬷指的就是惠山的泥人。惠山泥人制作的材料就是惠山当地的黑泥,从前一到农闲的时刻,家家户户都会开始做泥人,自古就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会在集市上拖个盘子,叫卖着自家做的泥人。而惠山的主要街道——横街和直衔有许多泥人店,更是远近闻名的“泥人一条街”,每天都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旅游参观团和游客。惠山泥塑除供应当地旅游市场外,还出口到欧美和东南亚各国。
但是时代在变迁,人们的审美也在改变。尤其是随着祠堂相继关门,戏曲渐渐衰落,泥人不仅后继乏人,还失去了票友这一最大买主。面对传统手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的窘境,唯有原生态文化本身积极创新,勇于做出改变;相关部门也做出积极配合调整,政策积极响应,原生态文化的传承才有未来与远方。做值得一提的是,寻访过程中“缘泥坊”的传承人倪俊、曹志玮夫妇近些年向游客开放泥人DIY体验,还教游人用传统的“捏塑十八法”、“彩绘七法”做出了“愤怒的小鸟”等新潮玩意。在传统的手艺人看来,这些已经脱离了惠山泥人的范畴,不值得推崇。但是惠山泥人手工艺人倪俊却认为,俞湘涟、王南仙、柳成荫3位泥人传承者传授给自己的泥人技法,和清朝时的泥人宗师周阿生的技法已有很大的不同,这表明惠山泥人一直在进化,也唯有如此才不会被时代淘汰,这正是惠山泥人在当代焕发出的魅力,是原生态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表率。
通过本次原生态文化调研,我们对作为江苏无锡的原生态文化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有了更深入、更直观地了解。形象饱满、色彩鲜艳的惠山泥人,是泥塑艺人们几百年来保留传统 不断创新孕育出的巧夺天工、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文化。我们也认识到推动非遗文化“走下去”更需要凝聚青年的力量,发出青年声音。 原生态文化调研经历让我们有机会追寻全国各地的原生态文化,挖掘各地及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发现中国,遇见远方。让世界认识中国原生态文化,看见青春传承新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20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