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大(华东)学子探寻宁夏治沙路,追寻塞上江南绿
中卫市沙坡头景区入口处合影留念(贾梓奇 摄)
为探究中卫市防沙治沙成功经验,7月27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塞上江南实践队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进行实地调研,走访沙坡头沙漠研究实验站、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了解并学习防沙治沙知识。
印象沙坡头,不只是黄沙
中卫市沙坡头标志前合影留念(贾梓奇 摄)
27日上午,调研队成员陆续集结于中卫市红太阳广场一同出发前往沙坡头旅游景点。步入沙坡头,满眼黄沙却丝毫不觉得荒凉,适宜的建筑规划、熙攘的游客人群给人以繁华的感觉。调研队走访了几位环境管理人员,了解了沙坡头的历史与它从荒漠变景区的艰辛历程。
在中国科学院以及无数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六十年来终于人们不再为沙而苦,实现了沙漠化逆转和人进沙退的良好形式。中卫沙坡头更是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沙漠公园,依沙而兴的旅游产业,成为宁夏变沙为美的典范。
通过介绍,队员们了解到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则源于一种简单到不可思议的东西——麦草,他们用麦草方格解决了这一问题。麦草方格治沙是通过轧制一乘一米的麦草方格来固定流动的沙丘,形成了沙坡头独特的治沙模式,成为了最环保、最生态的治沙体系。麦草方格固沙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科技工作者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麦草方格编成的巨网最终成功缚住了“沙龙”。
从开始的防风治沙工作发展到现在的沙漠旅游事业,沙坡头已经成为世界防风治沙的典范,其治沙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沙漠化国家及地区的借鉴。走访结束后队长俞雪说:“了解到如此旅游胜地曾是无尽荒漠,居住于此的人们常年被风沙侵蚀。沙坡头前后巨大的改变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为防沙治沙而作出贡献的人们的不易,也让我们更加有动力去把这次调研实践活动做得更好!让更多人了解到沙坡头,了解防沙治沙的过程和原理!”
参观沙坡头站,感叹治沙之伟
沙坡头站工作人员讲解治沙成效(贾梓奇 摄)
27日下午,调研队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沙坡头站),并邀请工作人员对近六十多年来沙玻头站在沙害防治、沙地开发和荒漠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取得的一大批原创性成果进行讲解。队员们积极聆听、详细记录,贾子奇说:“来到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我们参观了站内的历史展览馆,通过冯老师为我们讲解从建站到现在的历史,我们被深深触动。刚刚建站的时候,沙坡头只是一片荒地,被风沙掩埋着,更无法在那边看到绿色的植物,所以在刚开始防沙治沙的那段时间研究人员是非常辛苦的,经过他们的不断努力,才有了现在的沙坡头。”
期间调研队还了解到沙坡头站自建站以来,面向我国防沙治沙、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植被重建及生态恢复等国家重大需求。以恢复物土壤结皮和土壤生态学、植物逆境生理和分子生物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1954年1月,在茶房庙的一个高大的沙山上,科研队伍冒着-20ºC的严寒,踩着快要没膝的沙子爬到山顶,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沙漠铁路观察站。
1955至1965年这十年里,科研人员以铁路两侧无灌溉条件下的流沙固定研究为主,在此期间解决了工程固沙措施问题,经过反复试验确立了固沙防护带的宽度、防沙栅栏阻沙带的优化配置,沙障的阻沙效应与沙障的选择;确定了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工程固沙、化学固沙和生物固沙的大量对比试验,提出了工程措施与生物固沙相结合的流沙固定原理;明确了不同立地条件类型下固沙植物种的选择;以及对风沙环境、沙漠气候与风沙地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这些工作创造了中国沙漠铁路建设乃至世界沙漠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为最终建立无灌溉条件下“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包兰铁路防护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黄河美景(贾梓奇 摄)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对于我国在沙漠治理这个领域中的做法及成就有了一个很详细的了解,也体会到了我国一代又一代沙漠治理的先锋队做出的伟大贡献,‘沙坡头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钻研探究、敢于实践的伟大精神,每一位研究人员都很好的诠释了这种精神,我被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真心地对他们的工作感到敬佩。”贾子奇感叹到。本次的走访调研,队员们通过实地走入沙坡头,切身地感受一代代治沙人所打拼出的美景,调研队对沙坡头治沙的成就有了更深的了解,沙漠防治规划任重而道远。此外,队员们通过对沙坡头旅游景观的体验,直观的感受到了防沙治沙对当地旅游业,种植业等的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作者:张子相】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07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