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水青年三下乡:垃圾分类促生态,乡村振兴谋发展
中国青年网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0年7月20日电(通讯员 颜一彤)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乡之风”社会实践队队员在7月20日于郑州、上海、山西等12个地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乡村推行垃圾分类,提高居民垃圾分类行为意识,美化乡村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的进一步脱贫致富,垃圾的产生量和种类迅速增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乡村环境的美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究垃圾分类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影响,“乡之风”社会实践队采用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的调查方。线上发放调查问卷,线下实地考察、采访居民、访谈当地村委主任等,扎根祖国大地,了解乡村实情,通过社会实践坚定理想信念!
踏着朝阳,敲响邻里之门。首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居民是否知道垃圾分类;是否认同垃圾分类;是否做到垃圾分类等得到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交流,通过向居民介绍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国家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和相关政策、垃圾分类实施的好处等,帮助他们树立垃圾分类意识,提高生活素养。最后,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小知识,鼓励他们进行简单的垃圾分类,改善乡村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在轻松愉快的采访过程中,队员们深刻地认识到垃圾分类在乡村推行的难度,但同时,也能够预想到,若垃圾分类在乡村得以实施,将极大地改善乡村环境,对于我国绿色生态文明地建设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乡村居民都认为“不乱扔垃圾就是垃圾分类”,这是我国乡村发展落后和乡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造成的。因此,团队认为,实践后续应将实践重点放在宣传推广垃圾分类理念上,这不仅仅是宣传垃圾分类,而是尽队员们最大努力去改变乡村居民的老旧观念,思想上的改观比方式上的改变更为重要,队员们一致认为这是本次“三下乡”活动开展的精华所在。
下午,队员们实地考察乡村“垃圾”环境——垃圾桶摆放、垃圾收集及运输、垃圾处理厂的状况。队员们观察到乡村采用传统式垃圾桶,几户人家将垃圾扔到一个垃圾桶里,固定时间环卫工人收集并通过垃圾转运车运至垃圾处理厂。在走访中发现,高密度的收集垃圾桶使乡村街道环境较好,不存在几年前街道“脏乱差”的情况,但是垃圾处理厂采用露天填埋的处理方式,造成周围环境恶劣。
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二郎庙村黄村长的谈话中得知,关于进行垃圾分类的文件早已下发,但是垃圾分类详细管制措施文件没有颁布;垃圾分类宣传材料没有下发;分类垃圾桶、分类垃圾转运车等基础设施没有安置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该工作迟迟未推行。黄村长认为,由于乡村居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在乡村推行垃圾分类难度较大。但是黄队长认同垃圾分类能够提高村民素质、改善居住环境、促进乡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他表示二郎庙村村委会全体成员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在乡村推行垃圾分类。
在入户调查活动中,队员们本身观念也有一定改变,他们认识到乡村实情与自我认知的差距,这也使“乡之风”社会实践队全体成员更加肯定本次实践活动的意义,更加坚定推动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
垃圾分类促生态,乡村振兴谋发展。在乡村推行垃圾分类,美化乡村环境,提高居民素质,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如黄村长所说,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02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