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小康见证者探寻家乡大变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7月19日,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历史成就观察队成员走进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塘角村一户普通老百姓的家里,听何林仙老人对衣食住行变化的讲述,探寻新中国成立七十一年来村民生活经历的巨大变化。
图 1 实践队员在采访老人。通讯员 胡珞彤 摄
从“朴素耐用”到“色彩斑斓”
衣食住行,“衣”居首位,是一种记忆,也是穿在身上的历史。
在62岁的何林仙老人记忆中,那时物资紧缺,实行棉布统购统销,需要凭布票买布,新衣服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做。此外,老人还提到,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度成为当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那时的衣服款式也极为单一,颜色以黑色和蓝色为主。现在人们的条件好了,可以在实体店甚至网上买衣服,衣服的颜色和款式也各式各样。”何林仙老人感慨道。
从“吃饱”“吃好”到“吃得健康”
新中国成立71年来,生活中最大的变化、给人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饮食的变化。
提到饮食,何林仙老人感慨万分。她向观察队成员说道:“在靠天吃饭的日子里,连白米饭都是很珍贵的,更别提吃肉了。即使一斤猪肉七毛钱,对那时候的人来说也非常昂贵。”
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块的肉,现在随时能买到;过去想也不敢想的白米饭,现在已经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主食;过去人们讲究大鱼大肉,现在人们提倡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保持身体健康。
不仅饮食有很大变化,炊具也更多更先进了。何林仙老人提到,以前人们生火做饭,用的都是老式的灶台。现在家家户户都是煤气灶和抽油烟机。赶上好年代了,不但吃啥有啥,做饭也更方便了。
从“避风遮雨”到“温馨舒适”
71年来,农村住宅的变化见证了一段乡村发展的历史。而居住条件的变化,更能反映出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何林仙告诉观察队成员,家里最穷的时候,老伴儿兄弟五个,一人只分到一间房,房子连楼板也没钱建。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房屋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避风遮雨的地方。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地方发生了许多变化:从最开始的土坯房、砖瓦房,到平房、楼房,再到现在的小洋楼,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过去家门口的大池塘四周都是田地和泥巴路,现在都盖成楼房了。”何林仙说道,“现在村庄楼房很多,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改善,跟城市没有多大区别。”
从“单一”到“多元”
71年来人们出行方式的变迁,勾勒出新中国成立以后老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
何林仙老人家离县城将近四十里地,老人表示,过去到县城,全凭一双脚,要走上大半天。直到上世纪80年代,家里买了第一辆自行车,才结束了步行去县城、走亲戚的历史。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2008年,何林仙老人的女婿买了辆轿车,走亲戚、去市区坐上了自家的私家车,这让何林仙高兴得合不拢嘴。如今,公交车、小轿车随处可见,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坐火车、乘飞机,也成了家常便饭。“我已经去过北京,上海,香港……很多地方了。”何林仙老人骄傲地说。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沧桑七十一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相信再过71年,人民的衣食住行将会发生更令人欣喜的大变化。到了那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定是一幅国富民强、兴旺发达的时代新画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91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