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项目进入决胜阶段,打响最后的攻坚战略。2020年7月 日,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水东村脱贫调研小分队”深入基层贫困村——水东村,通过实地勘察和入户调研,探索后脱贫时期农村发展的路径。水东村地处仙源镇东郊,黄山的麻川河流经仙源镇,因在水之东得名“水东”。全村共512户,1664人。17年完成脱贫攻坚,目前寻求长期发展道路。水东村自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兴建了村综合大楼,开通了远程通话、自来水、有线电视、村庄道路建设。2008年以来,脱贫进程位列全省前列,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支部。
组织功能完善
在村支部的领导下,村级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班子团结,战斗堡垒作用强。村级干部、配备组织、小分队能够明确分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村委干部立足实际,理清思路、强化责任,切实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努力下功夫,确保扶贫攻坚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坚守扶贫一线,全面落实驻村帮扶职责,当好精准识别“调查队”、致富项目“工程队”、扶贫政策“宣传队”、基层党建“教导队”,以“公司+基地+贫困户+村集体”合作模式,带动全村贫困户致富增收。
坚持基本原则不动摇
村委干部始终坚持脱贫基本原则,坚决贯彻“五个坚持”,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扶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充分贯彻“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两率一度”加快实施,监督落实,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村委真真实实摸清楚情况,做到情况明、计华清,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有效确保了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
发扬本土文化
水东村土地主要由水田、旱地、林地构成,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于种植养殖业,企业务工创收。水东村甘蔗种植为仙源镇一绝,畅销全国,村民种植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幼苗存活率高,产出量大,产品品相好,水东村正逐步加大推广力度,利用新兴发展的自媒体资源提高销量,让水东村甘蔗走向每家每户。水东村旅游资源丰富,2014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红色旅游,古文化旅游等有着很大空间,但目前发展状况一般,值得深入发掘。除物质文化遗产外,特色本土文化“鱼灯”内容丰富多彩,别具一格,正纳入非遗申请计划,脱贫同时弘扬传统文化,贯彻落实新农村文化建设。
经济长效发展
村委支持和鼓励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种植和养殖方面帮助低保户和有劳动能力的人,开设科学养殖学习班,定期请专家讲座指导,对村民问题一对一解答指导,科学指导种植,改良土壤、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绿色发展。村委组织关注村民产品销售情况,定期举办产销会、利用直播等自媒体形式进行网络宣传和售卖。资金保障加强,居民保险健全,发展资金充足,财政设计农资金统筹整合,基础设施建设被重点支持。在稳定解决不愁吃、不愁穿的基础上,全力保障贫困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投资138万元,建设硬面道路工程2363米;投资118万元,新建道路排水工程,修建边沟5416米;投资8万元,建设太阳能路灯25盏。改善了水东村周围环境,促进村镇经济发展,方便了村民出行。也解决了排水难得问题,消除了雨季农田积水带来的隐患,对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改善生产生活、自然环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弱势政策保护,对于生病的,智力有问题等没有劳动力的村民,按照国家政策兜底,分级补助。
攻坚阶段发展方向
水东村主要农产品:芫荽叶、蕃茄、香菜、菊苣、葱、荸荠、羊、猪、鸡,多而杂,没有变成大型的养殖基地,未来向规模化、合作化转型。水东村按照“因地制宜、帮扶产业、整村推进”的原则,寻找出贫困村的可发展产业,统筹用好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带动周边村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帮助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扶贫的成就感源自民众的幸福感,扶贫项目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历程,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守住初心,绝不半途而废,才能真正帮助群众把贫困的帽子甩掉,走上小康幸福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86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