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桃韵芳菲”——青岛大学外语学院2020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介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桃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福寿、平安、吉祥、爱情、忠义等多种寓意,特别是桃木辟邪的民俗文化广泛流传。坐落于泰山西麓的肥城是桃文化的胜地,境内10万亩桃园,是闻名中外的“中国佛桃之乡”,其桃木文化更是历史悠久。据《肥城年鉴》记载:肥城桃木雕刻源于桃符,形成于隋唐,发展于宋,明清时期进入鼎盛发展阶段。肥城桃木雕刻历经千百年沧桑至今,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一.活动简述
为调查肥城桃木雕刻民俗文化,探寻桃木雕刻的传承和发展,呼吁更多家乡人民关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来自外语学院、纺织工程学院、医学部、自动化学院的七名同学组成一支“家乡宝藏社会实践队”,展开了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体验之旅。我们抱着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态度实地走访了肥城市旅游发展中心、中国桃文化博物馆、中国肥城桃木商品旅游城、桃源镇正港木业桃木雕刻生产车间;同时在线上设置调查问卷,征求家乡人民对桃木雕刻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二.调研过程
☑第一站:肥城市旅游发展中心
我们从肥城市旅游发展中心了解到,近年来,肥城立足境内特有的10万亩肥桃资源,依托桃花节、品桃节和桃木商品设计大赛“两节一赛”,大力开发融赏花、品桃、购物、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桃文化旅游产业,将其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打造中国桃木旅游商品城、中国桃文化博物馆、桃木旅游商品一条街,举办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桃木旅游商品研讨会、实施肥城桃木雕刻流派培树工程等多项举措,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目前,发展到30多个系列、4000多个品种,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等奖项200多个。市内桃木生产销售企业达到160多家,从业人员4万人,全国连锁加盟企业1500家。桃木产业销售收入20亿元,占全国桃木商品市场80%以上的份额,成为全国桃木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集散中心。
(团队成员与肥城市旅游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沟通)
☑第二站:中国桃文化博物馆
(团队成员参观中国桃文化博物馆)
中国桃文化博物馆坐落于肥城市春秋古城中,推门而入,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在中国桃文化博物馆中,我们欣赏了陈列在博物馆内的历届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栩栩如生的雕刻映照着雕刻师的专注与笃定。这些作品有的创意新颖巧妙,如以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为灵感的“丝路花雨”系列桃木摆件;有的将几种传统制作工艺有机结合,如将掐丝珐琅和传统的桃木如意相结合,制成掐丝珐琅桃木如意,与传统的桃木如意相比,其色彩更加鲜艳,形象更加饱满;还有的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比如动漫形象、十二生肖、名人肖像、花鸟鱼虫等,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身,既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契合,又充满了古朴风韵。
☑第三站:中国肥城桃木商品旅游城
(团队成员采访中国肥城桃木商品旅游城的商家)
中国肥城桃木商品旅游城是一个桃木商家聚集的商业区,我们随机走访了几家商店。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桃木商品的龙头企业在政府一系列的鼓励和支持下,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遍及全国,甚至在东南亚、欧洲等国家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基础;而其他部分商家表示,虽然政府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促进桃木工艺品行业的发展,宣传力度还是不足。
团队成员认为,上述现象是当今文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产业发展不均衡。几家桃木商品的龙头企业注重文化传承人才的引进,与部分学校也制定了人才培养合作计划,生产工艺方面也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在近几年的“互联网+”模式的冲击下,先后入驻阿里巴巴、淘宝、抖音等平台,将产品面向全世界,积极打造特色品牌。尤其在疫情期间,这些商家已经拥有了较为成熟的线上销售体系,有相应的团队进行开发经营,并没有受疫情的影响而造成囤货或积压的现象,甚至还能达到每天2.9万单的销售额。反观其他小商店,将自己局限于实体经营,不能很好利用网络经营提高知名度,甚至有些商家拒绝加入网络经营,缺乏思想观念的转变。当然,政府扶持制度有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个体经营户缺乏发展支持平台、规模小、开发滞后、发展后劲不足等因素都是造成差距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
(团队成员采访非遗桃木民俗传承人王来新先生)
(王来新先生给团队成员介绍私人定制的桃木印章)
由“一枝独秀”变身为“满园奇葩”,桃木雕刻的繁荣发展有肥城市桃木工艺总商会会长王来新的一份功劳。2009年他被确认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桃木雕刻民俗”的代表性传承人。此次有幸能够采访到非遗桃木民俗传承人王来新先生,进一步了解到桃木雕刻在传承了老一代艺人凿刻技术的同时加以创新,尤其在传统景泰蓝工艺上别有匠心的将掐丝珐琅工艺移植到桃木雕刻中,目前已形成了特有的流派。据王来新先生所说,自小便跟随父亲学习雕刻,只是那是大型的木雕材质还较少有桃木,“桃木多节疤,含糖量过高导致桃木极易开裂变形招虫,因此桃木木材要进行浸煮、除胶、晾晒等十几道工序的处理之后方能进行雕刻”。或许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自从他尝试着将桃文化融于传统木雕中起,桃木雕便融入他的生命中。二十多年来,他刻苦学艺,并勇于开拓创新,创作了无数精美的桃木雕刻工艺品,并把桃木雕刻做成了肥城市的特色产业,带动了群众致富。
☑第四站:中国肥城桃木生产加工厂
(工厂负责人给团队成员讲解)
(桃木雕刻机械)
我们还有幸参观了位于桃源镇的正港木业桃木雕刻生产车间,从而了解到了从原始桃木木材原料到成品桃木制品的全过程所需要经历的各个工序,包括煮木材、反复晾晒、切割、拼接、雕刻、上漆、打磨等。通过与工厂负责人的交谈和在厂区内的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现在的木材雕刻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只有私人定制和少数的桃木制品由纯手工雕刻而成。桃木雕刻机械由专业人才控制,可以同时完成多个相同的桃木工艺品的雕刻。目前厂内最紧缺的是学习手工雕刻的人才,他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国内普遍存在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断层的大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尽管市政府已与学校合作开办了“桃木手工雕刻班”,但是最终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仍然是数量很少。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桃木手工雕刻工作室,并在这里见到了厂里的5位手工雕刻师傅。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今年37岁,是肥城本地人,他从16岁开始学习手工桃木雕刻,并于2003年入职正港木业桃木雕刻生产车间。当谈及最初从事桃木雕刻这一行业的契机时,这位师傅表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他职业生涯的领路人,中学时期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核舟记》使他第一次接触到手工雕刻的奇妙,同时也在他的心里埋下了兴趣的种子,中学毕业后,当地有木雕培训班正在招收学员,这位师傅报了名参加培训,从学徒工到尝试做一些简单的工艺品,再到现在一个一米多长的桃木剑三天就能手工雕刻成型的娴熟与高效,他从事桃木雕刻一干就是20年。接着他向我们介绍了雕刻的工具,平刀、圆刀、斜刀……各式修光刀具交错杂陈,大大小小共有几十把,其中还有一些是他自己创新制作出的工具,有利于更加快速方便地雕刻。第一次正面与民间的手工艺人交谈,我惊叹于他们高超的技艺,同时也敬佩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一刀一凿间蕴含着的是匠人的专注与笃定,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对桃木木材的深情。
(桃木雕刻师傅给团队成员介绍雕刻工具)
三.团队感悟
短短几天的纪实,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家乡桃木雕刻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发展前景,体会到一个地区孕育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多么不易,一种特色地域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是多么不易。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比如当下手工雕刻有学时难、练时苦,年轻人大多不愿学,非遗传承面临困难;部分商家认为宣传力度还有所欠缺,产业规模大的桃木制品企业发展欣欣向荣,而一些小规模的商家却发展困难等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家乡的一分子,我们会充分发挥青年“主力军”作用,借助大数据和云传播的现代力,需要依靠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将家乡非遗的声音传播好、将非遗文化的故事讲述好,助力家乡发展。
文字丨青岛大学外语学院“传承文化,桃韵芳菲”赴山东省肥城市关于桃木雕刻传承与发展调研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24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