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农耕到不是追本溯源的去讨论上千年前开始的农耕文化,也不是到农田里去种上各种各样的农作物,而是去看看我们家门口的这片小菜地。
今天路过小菜地,有一个人喊道这都下雨了,你咋还浇水呢?
因为我家周围有很多土地,所以总是能够看见许多耕作者。一大早起来,天还没完全亮起来,有时些许雾蒙蒙的,我就能看见楼下有人在精心打点着他们的土地。我吧,总是不大理解为什么要把时间放在这些事情呢?
于是便背上了行囊,去更远的地方想一想。雨水让着闷热的天彻底撒了欢,一改往日的风格,随着轻快的微风,我来到了大禹的旧址。或许这位让水服务于人的始祖有着他们独特的魅力吧。
图为大禹殿 乔钰 摄
看着这宏伟的工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其实人和自然永远是共生共存的,与其说是治水,倒不如说是把黄河变成了我们真正的朋友吧。看着这土地,仿佛听见了“击壤歌”,看着这尧井台,仿佛见证了治水文化的传承。一代代的耕作者们倚靠着这背后的黄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图为击壤歌遗址 乔钰 摄
图为尧井台 乔钰 摄
可能是一代人的羁绊吧,有些事情我终究是不大能真正理解的。也许是因为看着自己种植的作物有成就感,也许是因为吃着自己种植的作物会更加安心。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缺少了一点生机,于是便用这绿意填充。
雨点打湿了土地,温润了整个夏天。窗户上滑落的水珠,晶莹剔透,纹在上面的痕迹,像浮雕一般的,这或许是大自然留下了的为数不多的艺术品吧,到不是说我能欣赏什么,只是我的确想起了什么……
但或许我也这么做过吧,或许每个人在一个期盼明天的时候,谁又不喜欢一些花花草草,“鸟兽飞禽”呢?它们更多像是一种寄托,或许正如所想,一个植株的茁壮成长好像真的有魔力一般,会给自己带来运气。又或许是悲伤无人倾诉,便总想有着一丝陪伴,或许有些话说出来,一切也就没有那么烦心了。
在与他们的交谈里,雨点已经打湿了这片土地。他们告诉我:我啊可是经历过1942的人,那年的饥荒啊,真的太惨了,那时候是真的饿啊。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还有我姥爷的亲述,对于这个苦难的经历感到后怕。那时的人,一辈子啊就和这田啊水啊打上了交道。
图为大禹治水文化旧址 乔钰 摄
游遍了这里,好像真的能想通一些事情,我们确实是在祖辈的庇护中成长。他们呢?随着时代的变化,真的有一些跟不上了,所以他们心心念念着的便是那朴实又广阔的土地吧。这或许已经成为了一代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他们更像是一种标杆,如同酌水知源一般,永远不会忘记这片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啊。
后来吧,我觉得其实一个耕作者从来都是不辞辛劳,他们不在乎是否劳累于田地,所谓的求雨是对来年收成的期盼,却从不是我想的可以偷点小懒。他们的一辈子和田地结缘,他们的辛苦靠的是河水而判别,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天地的见证下完成的,他们朴实善良,他们勤劳能干,他们真的爱这片土地啊……
在回家的路上,雨慢慢的停了,乌云散去,天空中那透着一丝阳光的壮阔的天,我想,这又是一年好收成吧。(通讯员 李佳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08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