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民和县南部,黄河两岸,是一片被称作“三川”的地方。这片土地是我省土族的一个主要聚居区,包括目前的官厅镇、中川乡、前河乡、甘沟乡、杏儿乡和满坪镇。三川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一面邻水。黄河从西面的积石峡滚滚入境,绕三川而过,从寺沟峡咆哮东去。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物质丰富,环境宜人,素有青海高原小江南之称。这里居住着土族、汉族、回族、藏族、撒拉族、东乡族等八个民族,土族人口占70%以上。土族和其他民族兄弟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守卫着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着很多能歌善舞的人,此次调研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一位在三川地区鼎鼎有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秀福先生。
在采访的过程中,他说起三川土族民俗民间文化如数家珍,他熟悉三川土族婚丧嫁娶繁琐的仪程和程式,他唱起“道拉”便似进人一种特殊的状态,仿佛世间万物都与他无关,沉浸在自己的歌声中体验着民族文化带给他独特的魅力。他是纳顿会的“会头”,那宏大的场面、隆重的仪式,还有宗教意味浓厚的祭祀活动,他都能得心应手,精心策划,圆满进行。正月的社火、六月的会场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以至于三川地方流行着这么一段谚语:“没有板板事不成,有了板板事不坏。”“板板”是徐秀福先生的雅号,是能说会道的意思,叫了几十年了,无人不晓,无人不知。那段谚语表达的意思便是:三川地方,无论是社火还是纳顿,只要请到了徐秀福,就出不了纰漏,就不会有问题,事情就可以办成。
徐秀福先生是三川土族民俗民间文化一位执著的守望者,因为他热爱这方热土孕育的文化,为此,他付出了大半生的努力和心血。他写的《三川土族民俗文化大关》中记录了很多有关三川地区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本书,他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土族知识百科全书”。徐秀福先生说,他最希望土族民俗能够引起更多的重视,让越来越多的人一起来保护现有的民俗成果。他的话让我明白他是在担心土族民俗文化流失。有一部电影叫《百鸟朝凤》,里面讲到了传承人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是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作为文化传承人,他们始终用自己的执着守护着文化的净土。
在采访过程中,他提到,希望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发动群众,提升举办活动的经费并增加人力和物力。他说要对非遗传承人大力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让非遗进校园,让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得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调研队员印象极为深刻的是,他讲到文化振兴基于经济发展,列举了几个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例子,比如联合全省土族人民创立青绣坊,修建喇家遗址遗址公园,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这些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土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和习俗。
采访到最后,我想到了诗人叶青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徐秀福先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真正的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00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