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在党99岁生日的前一天,“梦回姑苏弘扬文化遗产”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苏州昆曲传习所参观、了解、学习姑苏文化遗产。
昆剧传习所是培养昆剧演员的科班性质的组织。1921年秋创办于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五亩园。创办开始由贝晋眉、徐镜清、张紫东负责。二十世纪初期,在国计民生艰难和京剧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一度兴盛的昆曲逐渐衰落。在昆剧重镇苏州,著名的“四大坐城班”先后解散。一些喜爱昆剧的艺术家、票友为此忧心忡忡,思谋为昆剧找到出路。1921年8月,苏州和上海的昆曲家张紫东、徐镜清、孙咏雯、贝晋眉、潘振霄等集资在苏州五亩园开办昆剧传习所。活动得到了苏州昆剧爱好者与曲友们的赞助,商定每人出资100元作为开办费,并向轮香局善堂借用城北五亩园的10多间房屋作所址,用作教学场所。
传习所的结构即不同于京剧的“科班”,也不同于“学校”,兼有二者特点;即保留了老戏班传授徒弟的一些传统,又较为开放、民主。学员多数为城市贫民子弟或全福班艺人的亲属,年龄9至15岁,规定学习3年,帮演2年,5年满师,第一批入学者55人,后来达60余人。老师对拍板、唱曲、台步3项要求极严。所有学生都要学习文化、乐器,且最初不分行当通学,一段时间后由老师根据其特点选择行当。
1924年5月,昆剧传习所正式于上海新舞台举行首场公演,共演出折子戏48出,每场均由俞振飞、项馨吾、殷震贤等名曲家会串演出,赢得“嘉宾满座,蜚声扬溢”。之后,传习所又借苏州青年会戏院连续公演,继续筹措经费。从此,边演边学,开始了“传”字辈艺人的演剧生涯。
昆剧传习所仅办了一期,但这批“传”字辈演员对继承和发展昆曲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1925年,传习所学员毕业,在苏州、上海等地演出,一时反响不错。但在国家危亡之时,昆剧还是不可避免地继续没落。
昆剧传习所及随后的“新乐府”、“仙霓社”戏班,对昆剧艺术的续承、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为新中国昆剧的继承、复兴以及培养新人,创造了条件。
“梦回姑苏弘扬文化遗产”暑期实践团队成员们都喜欢上了这个地方—昆曲传习所。那里有古建姿韵,园林风光。
我们通过昆曲传习所的工作人员介绍,了解到在2005年6月,苏州市政府作出了“昆曲传习所旧址及房屋整体保留,划归地方政府,由地方出资维修保护,建成苏州文化景观”的决定。2009年,本着“原汁原味、空间适度”等原则,在不改变文物建筑原状的前提下,开始了采用传统工艺进行维修的工作。
修复后的昆曲传习所占地面积1343平方米,从门厅进去,向北依次见两进厅与一个后花园,布局精致,光彩照人。
门庭雅,帘空垂,悬笼有鸟啾声脆。
厅堂新,旧韵在,宫灯门窗故事赞。
荷池好,景环回,水榭摇身变戏台。
昆曲传习所的正门就在昆剧新剧院的西边,一路之隔。新剧院是外向的,传习所是内蓄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库门,如果没有那招牌,谁会想得到里边竟是这么个“金屋藏娇”之处呢?
后门进去后,就是一个花园。工作人员说这处地方,当年曾被一个部属的林业机械厂占用为花房,园子正中间是演员们的戏台,侧边是一荷花池,池塘东北角有假山建筑,观众们可以坐在戏台的正前方,侧旁边观看昆曲。工作人员介绍每年的春秋季是昆曲演出的最佳季节,天气舒适,景色宜人。
传习所的大厅内播放着昆曲的历史发展,团队停下脚步静心观看,大家都受益匪浅。团队成员大多为00后,说实话对昆曲的了解并不多,我们只能说出一两个昆曲的代表作,知道昆曲是文化遗产。但是通过今天的工作人员的讲解,参观了昆曲传习所之后,大家都受益匪浅。昆曲真的是一个好有魅力的东西,让人如痴如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弘扬文化遗产,普及大众对昆曲的认知,对姑苏文化遗产的了解,我想,这正是我们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合”。
突然,一幅场景映入我们的眼帘,坐上一只小木船,耳边挥散不去的还是那曲笛音,我们只愿把它称作“仙乐”,细细品味,我们仿佛穿越百年的时空,远远地,似乎走来了一位绝代佳丽,我们只听得到她身上的环佩叮当,小船来到一座桥下,只见她似飞欲飘,游乎不定,只留下一串凄凉的眼神,笛声,依旧在响……
文:梦回姑苏弘扬文化遗产暑期实践团队
图:梦回姑苏弘扬文化遗产暑期实践团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657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