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生参观西安碑林文化馆,探索碑林传统文化
中国青年网十堰7月12日电(通讯员 侯云飞)西安碑林文化馆是碑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它处于闹市,却显得格外安静。这里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文化教育基地。7月12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来到西安碑林文化馆,去探索碑林区传统文化的奥秘。
下午三点,启为创新团队到达博物馆。接待他们的是碑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碑林区文化馆馆长王敏。在王敏的带领下,启为创新团队的成员参观了文化馆。
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俏皮可爱的葫芦。“这就是碑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葫芦艺术。”王敏向启为创新团队的成员们介绍道,“葫芦的历史渊远流长,可以说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过去葫芦做成酒具、器皿,一直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现在葫芦实用价值转变为艺术价值,通过艺术加工的葫芦,成了自然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品之一。”说完,王敏拿起一个雕刻精美的葫芦,继续讲道:“葫芦艺术各地技艺不一,碑林的葫芦艺术把竹刻、雕刻、浮雕、绘画、书刻、砑花及造型技艺融合在葫芦上,以雕刻、镂空最具特色,利用葫芦形态做造型使葫芦的型美发挥到极致。”
随后,团队成员跟随王敏来到展馆中央,在展柜里挂着一个蝉状的风筝,蝉的模样被刻画的栩栩如生。王敏一只手指向风筝,向团队成员介绍道:“这是张天伟老先生制作的动态风筝。动态风筝将机械传动与古老的风筝相结合,将传统的平面静态风筝创新发展为立体动态风筝。”团队成员来到风筝前,仔细观赏这个蝉状的风筝。王敏见团队成员们对风筝如此感兴趣,便继续说道:“所谓‘动态风筝’就是在传统风筝基础上增加了风力机械传动装置,以自然风为动力,经齿轮等巧妙结构带动风筝上某些部位,便成为一个会变化活动的风筝,提高了观赏和趣味性,成为具有西安地方特色的又一风筝流派。”
离开风筝,王敏代理团队成员来到陶俑展区。展柜中一个个鲜活的陶俑呈现在一行人面前,它们有的弹琴演奏,有的下跪祭拜。王敏走到展柜前,向成员们介绍道:“俑是中国封建奴隶社会代替活人殉葬的物品,它以真实直观的形象将中国三千年中历朝历代的社会习俗、生活百态、各类人物及服饰、器物如实再现,使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真正风貌,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都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但陶俑制作在明代已衰亡,其技术也已失传,这是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听后,团队的成员感到十分疑惑。既然陶俑制作技艺已经失传了,那面前的陶俑是怎么来的呢?看着成员们疑惑的样子,王敏微微一笑,继续讲道:“面前的陶俑是王倩女士复制出来的,她从事研究历代陶俑复制造型及工艺长达三十余年,在不断实践中创造并掌握了一整套复制彩绘陶俑的技术及工艺,使这一失传已久的古代艺术制作技术得以完全恢复。”
听完王敏的讲述,启为创新团队的成员不禁佩服起王倩女士来。王倩女士的创新使得陶俑制作技术得以恢复,而其他非遗的传承不也正需要这样的创新吗。在创新中挖掘非遗的魅力,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永远的流传下去,这正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使命。启为创新团队将继续探索西安,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传承道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41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