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体会:
传统文化的创新刻不容缓。
西安,一直被称作“古城”,正是因为它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数不胜数的世界闻名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大多都保存的十分完好。此次我们团队前往西安,一出火车站便能看到一座古城墙屹立眼前,让人叹为观止。在我们开始调研的前一天,我们进行了踩点,我们发现西安的建筑大都保留了传统楼阁式的风格,以钟楼鼓楼为代表,给人庄严大气的感觉,让人止不住探索这座古城里的“秘密”。
在五天的调研时间里,我们前往了高家大院、永兴坊、回民街等地点进行实地调研,欣赏了老腔,皮影戏的演出,并且与游客们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和问卷调查,了解到他们眼中西安的传统文化现状和对传统文化发展与保护的一些意见,许多游客表示现在很少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这些传统文化,只有到景点或者一些专门的地点才能看到有传统文化的表演和展示,而且能被游客所看到和记住的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都被保存起来很少展示给外人看。之后我们还前往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陕西省非物质遗产陈列馆,欣赏了泥塑、皮影、面塑等数十种来自陕北民间人民的艺术结晶,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的二楼是数字体验区,通过将陕西省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储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数据库机房,以互动方式体验数字文化资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上数字多媒体技术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学习各种公共文化。通过高清数字大屏展示优秀文艺戏曲等数字化资源;通过电脑终端设备预览陕西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利用3D捕捉、影像辨识等功能, 与体验者进行实时互动,体验者可以实现直接资源,如同身临其境,充分享受数字文化服务所带来的乐趣。数字多媒体技术让观赏者直观体验民俗文化,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动性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但遗憾的是,馆内人流量相对较少,民众关注度不够。另外目前我国的多媒体创作正处于极不稳定的转型期,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多媒体设计中使其更加有特点,内容更加生动富有内涵,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这两个馆中,我们了解到了关中泥塑大师苗春平老师和莲湖区面塑大师张维宁老师,于是我们花了两天时间寻找到了这两位老师的联系方式与住处并预约了采访。近40年来,苗老师手下创作了近四万个泥塑人物,代表作有“陕西八大怪”“七十二行”“赶集”“关中记忆”等,直观地传达了关中农村民风民俗浓郁的乡土气息,蕴含着独特的关中文化底蕴和泥塑艺术的魅力,是一部生动丰富的民俗教科书,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如今,快七十岁的苗春生老师不仅依旧自己做泥塑。”泥塑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与浓厚的兴趣,还要花费大把的时间才能做好”,苗老师说。由于这项手艺难以盈利,导致长期坚持跟随老师学习的仅仅只有他的徒弟一人,其他学生则是断断续续的跟着学习,并没有进一步深造,所以泥塑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为了更广泛的宣传推广长安泥塑艺术,展示长安泥塑风采,提升打造长安泥塑品牌,长安区总工会于今年5月20日至6月2日举办了长安非遗泥塑展览。通过展览让广大群众切身体会泥塑“生生不息”的乡土气息,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感知古老文化遗产的魅力。“现在赶上非遗保护的好时候,通过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支持,让我们这些手艺人能把技艺传承得更有底气。”苗老师说。在张老师家中,我们与张老师探讨了她在面塑方面的独到见解、面塑制作原料的变化、在做面塑上遇到的困难以及面塑与泥塑的区别等等。随后张老师让我们参观了她家中的面塑作品,有五十六个民族系列、正在做的红楼梦系列还有最有名的千手观音,作品十分生动精致,鲜活形象。张老师在绘画上的造诣也很高,这也是她面塑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张老师说,现在科技发达,面塑的材料制作的都很好,可塑性强还不黏手,易于保存,但是要想把面塑人物表达的更生动活泼,还是需要人手去制作。张老师还说,现在政府给予了她们一定的补贴和保护政策,而且还有学生跟着学习面塑手艺,她对面塑的传承还是有信心的。两位老师目前都有了传承的学生,但是苗老师说,他的泥塑作品都是表现的原来的乡间生活,都是他自己的所观所感,而现在的人都没有了以前那种体验,所以很少有能体会到他泥塑作品真正表达出了意图的。张老师的面塑则是将一些经典著作或事物留存,《红楼梦》和《千手观音》就是典型代表,所以张老师目前还没有遇到传承上的难题。但是苗老师的作品需要创作人将乡间生活还原,他的学生已经没有了原来的那种体验,所以很难将苗老师创作泥塑本来的理念传承下去,如果想要将泥塑发扬,最重要的则是想办法将泥塑与现在的生活和科技相结合,否则就算政府加大力度也很难能将这门手艺保留长久。
无论是老腔、皮影戏,还是博物馆、陈列馆,亦或是泥塑、面塑,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便是普及度不够,而想要发展发扬开来,最重要的是想办法与当下科技结合,与互联网结合,既要从手艺本身出发进行创新,也要从宣传传承手段上进行创新,陕西省非物质遗产陈列馆二楼的数字体验区就是一种创新,虽然还无法做到完善和足够的普及度,但是内容上和实际操作上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想办法从互联网科技入手,是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一种有效的创新手段。只有想到一个好的创新方法,这些传统文化就不会消失在我们眼前,还有机会能发扬光大!
未来展望:
从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虽然还没有到达十分严峻的地步,但是它们的传承仍然不够乐观,正如苗老师所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将这种手艺钻研下去的,大都是为了好玩或是感兴趣,所以我们年轻人目前需要做的是,加大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了解,不能浅尝辄止,我们相对具有优势的地方在于,我们接受的现代化的思想和对当下科技的应用程度较高,多结合互联网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改变,是我们年轻人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知识学习、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社会实践、使命担当、融入群众方面做到更加出色,这样,我们一定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将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创新,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25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