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习近平“7·26”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文化自信与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的走“四个自信”道路以及与2019年两会中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媒介创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近日,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实践团队赴西安市进行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民俗文化,你知,我护”为主题,以互联网经济下西安民俗文化的传承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通过与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工作人员交流、网上信息的搜集以及询问路人,得知泥塑艺人苗春生老师住在长安区周家庄北村。8月24日,调研团队历经约四个小时的寻找过程,终于在一次又一次地询问了许多村民后才找到了苗春生老师的家。苗老师十分热情地让他的徒弟将他的作品展示给调研团队成员看并且欣然接受了团队的采访。
图为调研团队在苗老师的徒弟介绍下参观泥塑作品。
经过了与苗老师长达半个多小时的沟通交流,团队成员们了解到了苗老师从事泥塑的经历,创作理念与未来的发展状况等等。
求学经历
苗老师介绍到,他对泥塑的兴趣源自小时候在农村雨后玩泥巴的经历,后来二十多岁时师从西安美院的刘老师,当时他的老师主要是制作庙宇里的神像。
制作材料
通过苗老师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所用的泥土是陕西的皇陵附近地下接近地下水的黏土,它的可塑性和黏性较好。将其晒干后用糯米汁和泥,再加入棉花等,用其制作的泥塑较结实、保存时间长。
图为调研团队采访苗春生老师。
传承现状
“泥塑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与浓厚的兴趣,还要花费大把的时间才能做好”,苗老师说。由于这项手艺想要学好需要10年以上,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生活的积累,而前期的学习过程难以盈利,导致长期坚持跟随老师学习的仅仅只有他的徒弟一人。其他学生大多都是高校的一些美术专业的老师,他们利用寒暑假等工作之余等时间,断断续续地跟着学习,并没有较好的连续性与深入性,所以泥塑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
作品流向
现在苗老师主要为博物馆、展览馆创作系列作品,少部分作品在个人收藏家手里。
宣传、普及状况
苗老师告诉队员们现在主要是通过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会以及新闻媒体、节目的报道,进行作品的展示,与大众接触。队员们认为未来的市场前景与发展空间还是能更进一步的。
近40年来,苗老师手下创作了近四万个泥塑人物,代表作有“陕西八大怪”“七十二行”“赶集”“关中记忆”等,直观地传达了关中农村民风民俗浓郁的乡土气息,蕴含着独特的关中文化底蕴和泥塑艺术的魅力,是一部生动丰富的民俗教科书,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图为调研团队参观泥塑作品关中社火。
为了更广泛的宣传推广长安泥塑艺术,展示长安泥塑风采,提升打造长安泥塑品牌,长安区总工会于今年5月20日至6月2日举办了长安非遗泥塑展览。通过展览让广大群众切身体会泥塑“生生不息”的乡土气息,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感知古老文化遗产的魅力。“现在赶上非遗保护的好时候,通过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支持,让我们这些手艺人能把技艺传承得更有底气。”苗老师说。
图为采访结束后调研团队与苗老师的合影。
从这次调研中团队成员们发现,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虽然还没有到达十分严峻的地步,但是它们的传承仍然不够乐观,正如苗老师所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将这种手艺钻研下去的,大都是为了好玩或是感兴趣,所以年轻人目前需要做的是,加大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了解,不能浅尝辄止,而年轻人们相对具有优势的地方在于,所接受的现代化的思想和对当下科技的应用程度较高,多结合互联网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改变,是当代青年人的任务。这就需要当代青年人们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知识学习、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社会实践、使命担当、融入群众方面做到更加出色,这样,一定能灵活运用所学将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创新,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24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