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气迷蒙峰壑处,凌霄险峻变平畦,蜿蜒起伏娜姿舞,阡陌纵横曲线盈”,农田也有自己的美丽。近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市“互联网+”农业调研小组前往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亲身体会现代智慧农业,领略新型“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妙用。
调研小组与农科院周蕊老师合影(吴世淦 摄)
走进智慧农业智库实验室,体验“足不出户知天地”
小组成员在实验室中一起观看了智慧农业大数据网络平台的展示。“我们科学院主要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实现现代信息与农业的结合。通过遥感与物联网技术,我们不下农田也能掌握整个农田的情况,这是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主要差别。借助传感器,我们能够采集到温湿度、降水量光照、风速以及土地熵值等一系列数据,实现对作物的实时监控。”农业信息中心研究室主任周蕊老师在展示示范基地实时影像时这样介绍道。“我们目前通过卫星图像主要分析重庆各地区水稻、油菜和马铃薯的种植情况,进而衡量作物的长势和产量;根据土地的熵值、湿度的变化曲线可以得出灌溉施肥的最佳时间。此外,系统还可以监控田地的病虫害情况,通知管理员提前做好防御准备。”
周蕊老师给调研小组介绍智慧农业技术(吴世淦 摄)
实验室中智慧农业的先进技术实在令人惊艳,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现状又如何呢?小组成员曾沥苇在参观中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周蕊老师表示,“系统目前的使用者多为大型企业。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工费用是企业考虑公司效益时的重要一环。我们的系统不但能够大幅节约人工成本,还可以帮助企业加强管理、提高产量。”鉴于智慧农业所需的硬件成本,它或许在家庭农田中一时难以普及,但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受益其中。
探寻科技田里的“小精灵”,感悟现代农业美好
相比于实验室大屏幕上时刻变换的监测数据,小组成员对他们的来源显然更加好奇。仿佛农田里有着无处不在的“小精灵”,将一切数据悄悄告诉研究员们。在研究室主任周蕊老师和工程师查茜老师的带领下,调研小组来到农业科学院内示范种植基地一探究竟。
初入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便是随处可见的摄像头。周蕊老师笑着向调研小组介绍说:“在我们的基地里总共装有八十多个摄像头,几乎涵盖了园区所有田地;田地里装有水肥一体化灌溉装置,实现每一株作物的定量喷洒,既能够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也节约了资源”。“小精灵”则是藏于试验田中的传感器:单是对土壤便有三层监测装置,实现作物生长环境的精准测量。种植基地既有水稻、玉米、茶树、花圃等农业作物,也有土壤肥力再造的试验田地,山腰上则是规划好水土保护带,可谓是真正做到了农业与科技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周蕊老师带领参观的种植基地全景(吴世淦 摄)
调研小组到达的实验田地(吴世淦 摄)
周蕊老师和查茜老师重点向组员们介绍了中心的监测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占地仅四平的监测点却能实现空气土壤光照病虫害的全方位监控,并实时将监测数据通过互联网传送到管理员手中。最让组员们惊叹的是农科院自我研发的杀虫灯。它能够识别捕获飞虫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判断田地内出现的虫害。正是科技员对农业的不懈追求,才有源源不断的新发明新技术的面世,才有农民日益美好的新生活。
周蕊老师给小组成员讲解监测点仪器(吴世淦 摄)
面对面交流学习,探究智慧农业研究的前与后
“靠天吃饭”一直是过去农业生产的主流形式,而现今如何减轻自然对农作物的缚,则是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一直在探究的。为进行深入的了解调研小组与农业科技信息中心的老师们进行了关于“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交流。2016年,重庆市农业生产总值为1193.69亿元,同比增长3.46%,较2015下降8个百分点。其中,2016年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达12.38万人,占农业总生产经营人员的35.92%。2017年,重庆市下发相关文件,推动重庆市“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实施,规模农业生产人员显著增加,重庆市农业发展迎来新的阶段。
调研小组与农科院老师交流(吴世淦 摄)
“目前互联网相关政策还未完全落定,我们的项目在申报时会遇到一些滞留,一些好的项目难以继续进行下去。”对小组成员张亦凡关于政策的提问,周蕊老师也这样作出了解答。但对于智慧农业和周蕊老师一众科研人员来说,这只是时间问题。随着相关政策逐渐完善,宏观管理日趋正规化与系统化,现代“互联网+”一定能够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在时代潮流中乘风破浪。
在农业科学院的调研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知晓了看似简单的农业背后还有先进的技术,也感受到农科院科研人员们为了促进农业进步,研发数据平台做出的贡献。正如见面时周蕊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是为农业服务,是为了农业产业的增效服务。”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讯员:唐方舟 吴世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04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