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陈伟萍)2019年7月15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抵汕头博物馆再访贝雕末代手工艺人林汉桂先生,并对林汉桂先生进行访谈,林汉桂先生谈论了贝雕的当代传承与发展现状相关问题。实践队深入了解了贝雕工艺的发展历史,产生一系列对贝雕传承延续问题的思考,为此与林汉桂先生展开了更深入的探讨。
图为林汉桂先生接受访谈。
贝雕路在何方
林汉桂先生谈到贝雕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十分珍贵的存在,广受海内外人们的喜爱。大量的对外贸易,促使众多精美优秀的贝雕作品产生,贝雕工艺也达到高峰状态。90年代贝雕开始走向没落,人们的审美观念随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贝雕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其次贝雕制作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在观赏和实用等各方面也不再符合市场消费需求,因此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林汉桂先生不禁感慨疑惑――贝雕路在何方?如何去延续贝雕的生命力?
如何让贝雕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何让贝雕重新赢得大家的喜爱,如何让贝雕重新适应新兴市场,如何让贝雕走向新生,这是一系列极具挑战的复兴贝雕大难题。
复兴路漫漫
林汉桂先生指出,现在在海门地区已经很难找到贝雕,也很难找到做贝雕的艺人了。这种种都在印证着海门贝雕的没落。听到这些不禁感到深深的惋惜,惋惜之余也油然而生了复兴贝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贝雕这门工艺需要艺人们专注耐心地去雕琢,需要艺人们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现当代年轻一辈普遍比较浮躁,无法专心投入到贝雕这一行业中。且贝雕行业的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收入相对微薄,现代年轻人大多不愿意选择贝雕这个行业,因此贝雕继承者少之又少;同时贝雕艺人们也渐渐对贝雕产生消极心态,不愿看着贝雕一步步走向没落,宁愿让贝雕就此消失,所以说贝雕工艺的延续继承是一个大难题。
图为林汉桂先生接受队员访谈,谈论贝雕的传承与发展。
共续贝雕路
就如何延续贝雕生命,传承贝雕工艺,拯救贝雕现状,实践队队员总结提出针对贝雕市场缩小,可以以产品多样化的形式扩大贝雕市场,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贝雕产品可以有更多实用性;其次想让贝雕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可以加强对贝雕的宣传,让贝雕走进校园,甚至走向课堂,贝雕知识的科普十分重要。林汉桂先生也谈论了他自己的一些见解:贝雕的生产成本过高,如今大规模的生产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可以考虑用小规模的工作室代替大规模生产,同时还可与旅游业以及文化产业相结合,紧跟时代的步伐,为贝雕的复兴找寻新方向,寻找新出路。
这一次的访谈林汉桂先生深入剖析了贝雕的发展和存续现状并不乐观,为此,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雕情贝艺社会实践队将会更加努力协同贝雕手艺人林汉桂先生共同为贝雕的复兴事业出力,推动贝雕不断前行,让贝雕继续发展下去,不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实践队与林汉桂先生接触已有三年之久,每一次的探讨都是为更深入探索贝雕新出路,末代贝雕艺人林汉桂先生以及一众手工艺人,他们是走在前线的人员,他们的见解是极具建设性的,同时他们对贝雕,对贝艺的那份热爱是无可比拟的,实践队更是被这一份爱触动,坚定携手共续贝雕路。为逐渐走向没落的贝雕谋新出路、找寻新方向已经不只是林汉桂先生以及手工艺人们的所求,从实践队接触贝雕艺术的那一刻起这就是实践队的追求目标,爱贝就要为贝、携贝一路共同走下去,复兴贝雕事业是最初的目标亦是始终如一的目标。实践队将会带着这份对贝的热爱携手众多爱贝之人一路前行,共寻贝雕路,共续贝雕路,坚定复兴贝雕路!
图为林汉桂先生在跟队员谈论复兴贝雕事业的相关见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88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